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选前辩论会谢自乱阵脚 马沉着应对略胜一筹

2008年02月25日 09:46:00  来源:
字号:    

  这是一个媒体政治的时代,选民绝大多数的政治信息来自于传播媒体,但传播媒体对于选民的影响,潜移默化的长期效果远比突发性的短期效果来得更为重要。严格的说,昨天所举行的首场“总统”政见辩论会,其实完全可以将其拆成为两个时空、性质截然不同的事件。第一阶段的“公民提问”可说是地地道道的政见发表会,而第二阶段的“交叉诘问”与最终结辩则是大家所较熟悉的政治辩论会。

  第一阶段是马英九经营的战场,也看得出来他确是有备而来,第二阶段当然就转成是谢长廷期待的战场,而他打马的机锋与力道也确实获得展现。

  还在口水战 谢难加分

  或许谢长廷是想以此局扭转劣势的企图心太强,反而造成压力太大,一上台表情稍嫌僵硬,还频频低头看稿、甚或语塞;这样的表现与平常在镜头前口才便给有着显着之落差,反而原本自承口才不如谢的马英九,针对谢的不自然表现,还可能顺势跳脱口才不如谢的传统印象。

  台湾《中国时报》有关文章说,谢整场皆以攻击作为主轴,除抓住机会先亏马、再回答问题外,更于交叉论辩时贯彻原本选战策略主轴人格特质攻防,直指马的绿卡、政绩不良、特别费被起诉等;此举虽可能是谢预先设定的战法,但是有可能会造成选民心中的疑问:“怎么谢还是猛打这些类似口水的东西?”有口水凌驾政策论辩的疑虑。

  谢不断地以高亢的声音、激动之表情来批评马特别费被起诉,选民可能会有稍嫌刻薄之感;毕竟现今要选的是“总统”,应有一定的高度与格局,谢只锁定马的特别费被起诉连番猛攻,却刻意不提其两次被判无罪,与选民对大格局“总统”的期待恐有落差。

  辩论结束,原本期待以此加分的谢长廷,恐怕会失望。

  马沉着应对 稳定自如

 

  相较之下,一贯承认自己口才不佳的马英九昨日却是有备而来。整场辩论会上一直表现得温文尔雅,沉着冷静。并没有对谢长廷的口水炮轰做出太大的反击。而是把辩论重心放在政策问题的解答上面。相比起谢长廷的“猴急”表现,马英九略胜一筹。

  在整场辩论会中,马英九的主轴策略,环绕不“锁国”的开放心态,以及未来规划的大量公共建设,作为任何政策的配套或引言,试图带给民众一个变革的新气象。马英九从头到尾都努力维持高度的正面能量,严谨而温和,给人与以往一致的感受,并没有因为谢长廷偶尔言语的挤兑,乱了阵脚,在表现稳定度上,出人意表。

  提问太多 无法深答 


   昨日“总统大选”公民提问电视辩论,结束后,各方响应纷纷。台湾《联合报》有关文章指出,这次公民提问数量太多,相对之下,两位候选人回答内容的质量不高,交叉诘问时间也太短,希望下一场辩论会的办法能更臻完善。

  公民提问颇能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多元观点,值得嘉许,但问题是整场时间极为有限,却有多达廿位公民提问,且范畴过于庞杂,容易失焦。建议第二场辩论会时,提问应减少且更聚焦。其次,两位候选人每个问题回答时间过于压缩,结果回答都很精简,只能蜻蜓点水,难以深入,无法详述具体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人民不免对候选人的实问虚答感到失望与挫折;候选人可能也会因难以发挥而抱怨不已。下一场辩论建议每个问题至少要有五分钟的回答时间,让候选人能适度畅所欲言、完整表达。最精采的第三阶段的交叉诘问,时间不够,高潮刚起,马上就落幕,让人颇有浅尝即止、意犹未尽的感觉。建议下回辩论时增加时间,期待双方激起更多的火花,让辩论会成为名符其实的辩论,而非像是一场口试而已。

  “总统大选”电视辩论,不同于各种辩论比赛,其原因是此辩论的政治色彩较浓且攸关整个台湾的发展及其未来“总统”的定向标准。谁赢得比赛,谁获得最佳辩士也许都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候选人能否透过这次政治传播的时机,展现出执政者应有的高度、气度与风度,如此台湾人民才有可能将一次次的“总统大选”电视辩论,视为公民教育的绝佳时刻,并作为提升台湾政治文化的重要良机,而不仅仅是一场场精心制作的表演大秀而已。(高斯斯)

 

 

 

 

[责任编辑:高斯斯]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