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在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各国领导人深入交换意见,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在其中。就是这样一条消息,国内多家媒体的标题写成了“习近平会见美国总统奥马巴”。一时间,“‘奥马巴’和‘奥巴马’,傻傻分不清”的调侃声在网络上形成铺天盖地之势。
12月4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几家出错的报纸负责人,他们表示,已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相应的处分或处罚,并将进一步加强采编纪律管理和采编流程规范,避免此类问题发生。(12月8日《大河报》)
美国现任总统是奥巴马,这是几岁孩童可能都能回答的问题,但是因为新华社11月30日19点38分播发的通稿标题将“奥巴马”错写为“奥马巴”,所以一批手快的门户网站被新华社这个“通稿”给坑苦,奥巴马变成了“奥马巴”生生地出现在中国网、中国政府网、财新网等多家央网和门户网站页面。
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作为实效性要求不是那么高的纸质媒体也纷纷中招——据不完全统计,《烟台晚报》《银川晚报》《东南快报》《青年时报》《今日早报》《巴渝都市报》等多家报纸集体“中招”,任由“奥马巴”见报……
为什么一向以严肃、严谨为特征的纸质媒体也没有发现标题中如此明显的人名错误?这恐怕不仅仅是用“责任心不够”所能解释的通的了。
按照报纸的采编流程,在每一个新闻稿见报之前,都会有编辑校对、值班副总编审看、报社专业一校甚至二校等多个审校环节,按理说,一个环节发现不了如此明显的错误,那总有一个关口能发现并弥补这样的错误,但是很遗憾,无论是网媒还是报纸媒体,那么多审校的关口都没能阻止如此明显的错误出现,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一些报社墙上挂着、本上写着的编审校对制度是不是已经成为摆设?
有评论认为,近期纸媒频频出错,这与当前报业所处的大生态环境有一定关系。报纸的频频出错折射出报业转型中媒体人的集体焦虑感。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能把生存环境不好当做出错的理由,在其位,尽其职,站好最后一班岗,既然选择了坚守新闻记者这个岗位,那就应该把每一班岗都站好。
纸媒现在的生存面临多重挑战,和新媒体相比,纸媒没法拼时效,只能在权威性、深度上下功夫,但是奥巴马与“奥马巴”都傻傻看不清,这“权威性”又从何而来呢?权威,一定是建立在准确性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了准确,再高的平台,读者也不会买账。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文字工作者任何错误都不出,这不现实,也不科学,但是那么多网站和纸媒犯同样明显而低级的错误,也着实让人感到唏嘘感叹。其实不论是新华社,还是地方政府机关报,区别只是平台、视野的大小,但对待新闻报道的要求是一样的,那就是真实、准确、及时。我们不能因为新华社权威,就对其通稿连审校都不审校就“粘贴复制”了,还是要本着认真负责任的态度,认真审校完再用,这是编辑最基本的业务素养和工作要求,也唯有这样要求自己,才能少出错,不出错。(何禾)
[责任编辑:李帅]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