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对“一带一路”进行了深入阐释,包括: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建设“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事;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和习总书记讲话,再次凸显了“一带一路”的重要性。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东地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事实上,如果不能在中东取得较好效果,以“互联互通”为特点的“一带一路”在整体发展上也将大受影响。在“一带一路”视野下关注中东,中国必须加深对中东的认知程度,掌握该地区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态度。
“一带一路”的根本着眼点是发展经济,同时需要在其他方面为其保驾护航。笔者认为,历经三十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能力已赢得中东国家信任。但这还不够,中国应努力让中东国家认识到,除了经济成就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公正立场,中国还有很多方面值得中东了解和喜欢。
文化认同对构建稳固和长期友好的关系有重要作用。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中国和中东国家在文化上没有发生过激烈碰撞。相反,二者在面对西方文化入侵时还表现出某些相似特征。但遗憾的是,目前双方对对方的文化都还相当陌生,这很不利于双边关系的深入发展。
对中国而言,在与中东国家交往时应重视自身文化的传播,以文化为载体提升中东民众对中国的正面认知,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笔者认为,现阶段可以从这几方面推进:
一是吸引更多中东国家的学者、学生来中国访学、留学,同时也要鼓励更多的中国学者到中东国家交流、学习,让双方直接感受、认知彼此。
二是加大在中东国家推介和推广中国优秀文化。笔者注意到,韩剧在伊朗等中东国家很受欢迎,作品塑造的彬彬有礼的韩国人形象,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韩国的国家形象。在这方面中国可以借鉴。
三是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的作用。孔子学院是弘扬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形象、增进他国对中国正面认知的载体。今后,孔子学院不仅要在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上继续努力,还可以努力成为所在国中国研究的纽带,成为团结所在国中国问题研究者的平台。
没有文化认同就难有持久的理想双边关系;没有理想的双边关系作为依托,“一带一路”的推进谈何容易。为提升相关国家对中国的正面认知做些实实在在工作,正当其时。(范鸿达 作者系厦门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