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耸入云的烟囱、炽热燃烧的锅炉、上下挥舞的机械臂……走进英国兰开夏郡女王大道纺织博物馆,仿佛置身19世纪的英国。坐落于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这里承载着一部棉花和纺织的历史,蒸汽机带动的纺纱机纺出的几乎都是跳跃着的生产力。然而,这座最后一个完整保留下来的工业革命时期纺纱厂,也即将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尘封的记忆。
在兰开夏郡,由于今年财政预算中的博物馆开支需要从130万英镑锐减至10万英镑,包括纺织博物馆在内的5座博物馆都难逃关闭的命运。“不要抹杀我们共同的记忆”“这里将成为没有故事的冰冷城市”……失望的人们表达着内心的不满,却难以找到解决的办法。
自2010年开始,面临严峻的财政形势,英国政府大力削减开支。去年11月,当秋季预算报告称不进一步削减文化部门预算时,英国科学博物馆、泰特现代美术馆等享受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博物馆长吁了一口气。但其余超过2500家靠地方财政或者商业赞助来维持运营的博物馆或美术馆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迄今,已经有44家博物馆因财政原因被迫关闭。
未来4年,英国地方财政将面临6.7%的削减,文化领域首当其冲。据英国博物馆协会统计,目前已有1/5的英国博物馆因为经费不足而关闭了部分展厅,去年有近1/4的博物馆裁减员工。今年,面对日益捉襟见肘的财务状况,有超过10家原本免费的英国博物馆计划开始售卖门票。
政府的财政窘迫虽可理解,但英国作为欧洲传统文化高地,遇到财政难题而拿博物馆开刀,仍令很多人吃惊。英国是现代博物馆诞生地。18世纪,英国内科医生汉斯·斯隆将近8万件藏品捐献给英国王室,推动了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的诞生。斯隆起初不为盈利的无偿捐赠,从源头上确立了博物馆及其藏品是归属公众所共有的社会集体财富。关闭博物馆无疑是对本国文化传统和公序良俗的损害。
相对而言,美国博物馆资金来源渠道要广泛得多,面临危机时也有更大的弹性空间。除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外,还有会员费、基金、纪念品出售等更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正视经济发展的现状,抓住机会转型和拓展,也许是欧洲的公益艺术机构迫切需要的。
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典藏、陈列和研究人文自然遗产的文化和教育机构,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崇高的民族形象,涵蓄着社会的文明礼制,塑造着公众典雅的审美认知。每个国家总要有些镇国之重器,它们独立于现实的利益计较之外,是国民精神的原乡。
《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25日 21 版)
[责任编辑: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