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国际视点

“一带一路”与日本:排斥还是争取

2016年01月07日 10:51:00  来源:中国网
字号:    

  编者按:“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对沿线国家和地区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均十分巨大,作为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一带一路”的推进实施面临诸多不容忽视的风险与挑战。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支持下,该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薛力博士与《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主任袁正清研究员联合策划组织了“一带一路:实施中的挑战与应对”研讨会,会议成果授权中国网观点中国独家发布。

  ——“一带一路:实施中的挑战与应对”系列专家谈

  卢国学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在日本各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给日本的内政外交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两年多时间里,在如何对待中国的“一带一路”问题上,其国内各界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争论之中,日本政府逐渐形成了一个既融涵着各种复杂心态,同时又思路非常清晰的应对措施:以一个竞争者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应对措施,既有岛国心理作用下的历史文化情节,也有现实利益上的考虑;既有对失去市场机会而引发的焦虑,也有来自现实国际关系方面的制约;既有对地缘政治变化和市场环境的恐惧,也有为将来的政策转变留有余地。我们之所以得出这样一种判断,主要基于下面这些事实。

  一、长期以来,对丝路文化最感兴趣的国家是日本。日本的丝路情节是由来已久的,其热度不亚于中国,更是远甚于其它国家。古代不仅有官派留学僧和个人行为的游学僧,近现代以来尤其是明治维新后,当英国军官鲍尔从库车买到56本桦皮文书(史称“鲍尔文书”189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发现楼兰遗址(1900年3月)和1907年斯坦因发现敦煌莫高窟之后,日本人对丝绸之路文化的兴趣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并一直延续至今。1958年,历史学家井上靖先后出版了《敦煌》与《楼兰》,1959年这两本小说同时获得日本每日艺术奖。1980年中日合拍的《丝绸之路》曾经在国内外引起过不同寻常的反响。NHK又在2005年至2007年相继拍摄了《新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现在日本各家电视台录制的有关丝绸之路题材的纪录片大概就有十几部。日本人对丝路文化有如此高的兴趣,源于几种不同的思想意识,如尊佛意识、寻根意识、岛国意识、环保意识和相互依赖意识……。

  二、冷战后最早发现丝路商机的国家是日本。在1995年,欧洲联盟委员会就提出了“欧洲—亚洲交通走廊方案”后,在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有关国际组织的筹划和倡议下,一些国家也都曾提出过自己的战略设想。其中日本提出的“丝绸之路外交”(1997年)要比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1999年)以及由俄罗斯、印度、伊朗三国发起的“北南走廊计划”(2000年)要早。

  三、当前对我们竞争力最大的是日本。2015年5月21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布了今后5年投资大约1100亿美元的亚洲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以抗衡亚投行。俨然摆出一幅欲与中国“丝绸之路”计划一争高低的架势。可以说它是我们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最强的竞争对手,他手中主要“名片”就是强调自身的技术、资金、质量、信誉以及成熟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

  四、对我们“一带一路”建设破坏力最强的也是日本。在我们“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之时,日本通过了新的安保法案,并有意参加到美国主导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之中;国内的一些媒体在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的同时,有意把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与“马歇尔计划”、“珍珠链战略”相提并论(如—日本外交学者网站2014年11月10日文章,原题:中国的“马歇尔计划”更远大),除此之外,还拉拢一些国家提出了“地球仪外交” “安保钻石构想”、“季风航路构想”等防范中国;在一些国际多边场合,来自日本智库内的学者、经企界人士,也都有明显的政策倾向和言语表现。

  五、目前持怀疑态度最强的是日本。这种怀疑主要体现在日本政界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争论、言论主张上,总体上看是既不信任但也留有余地。这种怀疑态度,无论是在经济政策上还是在政治外交乃至军事上都有所表现。比如,在经济上对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采取“1+1”策略;在政治外交上采取“水面下外交”;在军事上以加入TPP为诱饵,换取美国对其安保法案的容忍,随后就在南亚、东南亚地区寻找“代理人”,向其出口武器装备,获取经济上的利益来遏制中国,但同时也没有放弃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以及参与RCEP的热情,甚至较之前还有所积极。

  六、将来最有可能加入“亚投行”、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的也是日本。但什么时候加入,这还要取决于我们“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成效。个人认为,日本加入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不仅是基于我们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决心,更是因为日本在与我们竞争时,在地缘上以及在人力、财力、物力上都不具备明显的优势,除此之外,就是日本人对丝绸之路沿线文化、历史那种难以割舍的人文情怀。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现在日本学界经常把我们的“一带一路”说成是“带路”的深刻寓意。

  在汉语里,“一带一路”是两个名词,即古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是两个名词的组合;而“带路”就是一个动词,领路的意思;它跟“一带一路”这两个名字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而在日语里,“带路”一词实际上早就有与中文大体相同的固定含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目前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并不是简单的抵制、对抗、怀疑,而是在作利益最大化的准备。一方面,在“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与中国开展“你死我活的”的项目竞争,为企业发展拓宽市场;以竞争者的身份“明修栈道”,刺激我们的“一带一路”建设,当然也可以说是挑战。从第三方的角度看,这无疑是在“一带一路”沿线上引入、建立、形成了一个有益的“竞争机制”。另一方面,把中国作为其拓展商业路线的探路者、试水者、带路人……说白了就是让中国先试水,成为先吃螃蟹的人,在此过程中主要采取借助我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FTA,或者直接参与中日韩FTA的形式,来“暗度陈仓”。待中国的竞争出现结果或者中国打通商路后,再作进一步战略转变(这对它来说这很容易做到)。这也是日本在停止中日韩沉睡三年的中日韩领导人会晤机制3年后再度重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本对“一带一路”的政策给我们以启示,也提醒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我们作为“一带一路”倡导者,要言行一致,我们不要忘记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时自己高举的旗帜和高呼的口号: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这是沿线国家乐意见到的,但并不是这个市场就一定是给中国的,他们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某个国家的资本。因此,如果我们把企业之间的商业竞争上升到国家的意志层面,未免显得“言不由衷”,既然是促进互联互通,那么,谁为互联互通作努力不行呢?二是,正是基于日本的做法和上述认识,我们也可以鼓励日资企业加大投资,分担压力。要知道“路修好了谁都可以走”,你修的路,但不是你的路,对于东道国来说,路权就是主权,这不是我们可以左右了的,中国修的路,日本既可以借着走,也可以明着走。而反之也可以,日本的路中国也可以走,你能借我的道,我也可以借你的道,而且很可能比你使用的还多,我们虽然不指望他来做马前卒、探路者、试水者、带路人,但你要参与其中也是减轻了我们的融资压力,加快建设的速度,何乐而不为?

[责任编辑:李杰]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