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看欧洲人的新与旧

时间:2015-09-21 19:30   来源:新京报

  新京报插图/许英剑

  很难想象,在经济和科学十分发达的欧洲国家,人们对新媒体普遍持有冷淡的态度,这大约会让很多来自中国的造访者费解。

  以我个人在日内瓦三点一线的生活来说:市中心Uni Mail校区的办公室,老城脚下的公共图书馆,以及我租住的青年公寓,全都没有wifi,这竟使得一个早已被大多数中国城市居民抛弃的东西——网线——重新派上了用场。另外,前些天iPhone6s终于面市,国内的社交网络几乎席卷起一场恋物和消费的狂欢,但在瑞士,人们几乎对此无动于衷。还有就是,无论是在电车、饭店还是咖啡馆里,几乎看不到有人低头玩儿手机,但揣着一本口袋书有空就捧起来读的人却很多。

  “手机是个坏东西,它吞噬有意义的生活。”这是前两天我在偶然遇上的一个小型讲座上听到的一句话。演讲者是一位40出头的社会学学者,讲座的主题大约是技术给现代社会带来的种种后果。现场听众并不是每一个都聚精会神,但始终没什么人把手机摆在桌面上,没事儿就按亮了看两眼。讲座结束后,我走上前去,问了个白痴的问题:为什么欧洲人不喜欢最新款的手机?他大约见我是中国人的样子,狡黠一笑,回答:也许因为他们没有钱吧。

  欧洲人是不是真没钱我不知道,但我的确在欧洲感受到了某种存在于10年前的生活状态。技术的存在是作为对生活的陪衬和辅助,绝不会越俎代庖地去规划生活。这在我和两个昔日学生的交谈中也得到了印证,他们都从人大毕业,一个在德国的斯图加特工作,一个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上学,两人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对我说,离开了“国际大都会”北京,来到了“落后”的欧洲,整个人都沉静了下来,重新开始阅读印在纸张上的文字,也渐渐地不再每隔几分钟就忍不住点开微信。

  “这里可没有北京有意思,无聊得很!”我那位日内瓦土生土长、早年曾在中国求学的合作教授在我入职第一天就正色“警告”我。但她紧接着又补了一句:“你总算有时间认识你自己。”当我的手机终于因时差的缘故而不会在晚间不断鸣叫的时候,我居然能在蜗居的房间里清晰听见自己均匀而踏实的呼吸声,就如同在没有雾霾的小镇和乡村,抬起头来又能看见满天的星星一样。守旧也好,没钱也罢,不爱新媒体的欧洲人在新媒体主导的时代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逻辑——或者说,只是冥顽不灵地坚守了某些旧的逻辑。

  位于市中心的苹果专卖店依然如故,既不热闹,又不冷清,与其他店铺没什么差别。这让我想起4年前的10月去苏黎世开会时的一桩记忆:伫立在以昂贵著称的班霍夫大街上的苹果专卖店内,冷冷清清;门口地上却横七竖八地堆满了鲜花和卡片,上面写着“怀念你,史蒂夫”——那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的名字,而在那前一天,他刚刚离开这个世界。有些关于欧洲的费解,的确很令人着迷。(常江)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