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因素关系“丝路经济带”建设全局
传统丝绸之路,通常是指以洛阳、西安为起点,向西经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直至地中海各国的陆上商道。今天中国首倡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则是由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等一系列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组成的网络状开放型经济贸易体系,其所联通的国家、地域远超传统丝绸之路,但基本构成仍然不脱历史上的主干。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同时也是“民族融汇走廊”“宗教交流走廊”。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国境内关联度最高的地区仍然是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高地区,比如被定位为核心区的新疆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63%,宁夏回族约占总人口的36%。这些地区同时又是宗教比较活跃的地方,特别是伊斯兰教具有广泛社会影响,新疆穆斯林人口占总人口近50%。出境再往西,经中亚、西亚直至北非,基本都是伊斯兰国家,沿线民族、宗教情况复杂,各国政局稳定性及经济前景无不与这两个问题密切相关。
我们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无疑以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商贸连通、产业链分工等经济活动为中心,但同时也要看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民族、宗教因素始终是关系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全局的重要问题。
沿线民族地区要利用好地缘条件和发展机遇
在经济带国内段,首先要看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增加对西部地区的投入,使这里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群众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地处高原、高寒、干旱、边境地区,沿线有些地方迄今仍是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两个概念在这里经常是重叠的。因此,当我们研究如何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机遇和空间加快对外交流、互通时,必须考虑到调动沿经济带各民族地区的积极性,用好当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使其有一个更快的发展。
为此,国家有必要在这些地方多上一些类似“疆电外送”那样投入大、效益好、具有长期和多方面带动效益的项目,增强地方经济整体实力。避免过去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当地受益偏少的情况再发生,努力使民族地区群众从项目中多受益,增加就业,提高收入,带动脱贫。只有沿线各地都有一个较快的发展,丝绸之路才能从传统意义上的“商路”变成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带”,才能拥有向西开放的强大推动力和可靠的经济、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