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五年反恐计划”能否奏效?

时间:2015-07-28 08: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6月30日,英国警方在伦敦市中心一个废弃的地铁站及其附近地区举行了一次大型反恐演习。图为当天,参加反恐演习的警察沿街边行进。

  新华社发

  核心阅读

  英国首相卡梅伦日前宣布了“五年反恐计划”。作为政府最新的反恐战略,这一计划是卡梅伦当下和今后主政的“要务”,关乎英国的国家安全。有分析称,这个新反恐战略以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想为目标,势必引起反弹;同时,针对错综复杂的安全形势,“五年反恐计划”能否奏效,尚难预料。

  净化思想是“一代人的战斗”

  卡梅伦是在穆斯林人口较密集的伯明翰宣布反恐新计划的。他提到,英国将“致力于与美国合作,一定要摧毁极端组织‘伊斯兰国’”,“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想是不宽容的思想:歧视、宗派主义和种族隔离……现在这些极端思想仍旧在极端保守者中存在着”。卡梅伦还特别强调这是“一代人的战斗”。

  “五年反恐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允许媒体监督机构阻断外国影视中的极端主义资讯,要求网络服务商出台措施,防止极端思想在网上蔓延,对学校进行融合化、一体化的价值观和思想教育,防范极端主义在监狱中传播,阻止某些穆斯林社区中存在的女性隔离和暴力行为等。

  英国政府强调,卡梅伦已决定在未来5年以打击英国的伊斯兰极端主义为“中心任务”,不仅动用警察和司法等系统,也借助“软干预”等手段,以合理的战略从根本上解决激进主义问题。

  安保漏洞让民众捏着一把汗

  分析人士认为,卡梅伦的“五年反恐计划”,既是他兑现竞选诺言的体现,也是在当下英国不断面临恐怖袭击威胁的背景下,必须做出的现实反应,意在稳定局势,尤其是想通过铲除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想,从源头上切断同情、支持和投奔“伊斯兰国”的人员输送链条。

  伦敦国王学院反恐专家盖尔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英国目前的安全形势异常严峻。他介绍说,去年警方共破获了至少四五次恐怖阴谋,而“伊斯兰国”曾扬言,要将旗帜插到美国白宫和英国白金汉宫。就在最近,伦敦市中心举行的一场同性恋集会上,赫然出现了与“伊斯兰国”旗帜一模一样的旗,虽然事后证明旗上画的只是情趣玩具,但还是让人心有余悸。一些媒体称,人们都以为这是“伊斯兰国”警告要对伦敦发动袭击。

  6月底突尼斯发生造成至少30名英国人、共计38人死亡的恐怖事件后,英国警方启动了10年来最大规模的反恐行动。卡梅伦强调说:“很显然,‘伊斯兰国’武装分子正在策划针对英国的袭击,只要‘伊斯兰国’存在,我们就面临巨大的现实威胁。”英国官方数字显示,在“伊斯兰国”武装人员中,有700多人来自英国,其中400人已经回流英国本土潜伏,正伺机制造爆炸、枪击等事件。

  记者注意到,目前在伦敦各地巡逻的警察明显增多了,但仍存在安全漏洞,特别是伦敦地铁从来不安检,任何人都可自由进出。虽然地铁里没有垃圾桶,政府换用透明的塑料袋,以防恐怖分子将炸弹藏在垃圾桶内,但民众还是为安全捏着一把汗。2005年造成50多人死亡的伦敦地铁爆炸案,不失为沉痛教训。

  社会凝聚失败滋生极端思想

  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说,卡梅伦“五年反恐计划”的核心,是“重点防范本土恐怖分子,防止青少年遭极端组织洗脑而加入其中”。卡梅伦称“激进的思想具有颠覆性”,“身份认同问题和对社会的低依赖度,推动了这种极端思想的发展”。他坦承,数百名英国人投奔“伊斯兰国”是社会融合和社会凝聚失败的结果。

  在英国,虽然多数外来移民都已加入了英国国籍,但他们与英国主流社会存在隔阂,没有对英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近日伦敦南部的一家老小12口人全部投奔“伊斯兰国”,令人震惊,个中缘由令人深思。

  卡梅伦在演讲中同时提及“伊斯兰国”背后有宗教因素,“温和派宗教人士应积极发声,以对抗极端组织的宣传战”。对此,英国穆斯林协会秘书长舒贾·沙菲说,卡梅伦此话似乎在暗示已找到了对抗极端主义的“灵丹妙药”,这十分危险。沙菲说,他担忧“普通民众也可能因宗教信仰而被贴上‘极端分子’的标签,反恐因此被扩大化”。英国“信仰重要”等组织发表声明说,“极端主义由一系列复杂因素促成,而把极端思想单列出来作为主因,等于把问题过于简单化,极为不妥”。英国媒体评论称,反恐新政并没有把准脉搏,将枪口瞄准伊斯兰教,将引发不满和反弹。

  伦敦中心清真寺的教长拉赫曼告诉本报记者,他不接受把极端主义与伊斯兰教相提并论的说法。英国《卫报》认为,正是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社会把穆斯林移民“贱民化”,才把一些青年推向极端组织的怀抱。

  为英国内阁办公厅和联合国提供建议的反恐专家西尔克教授也强调:“人们之所以会被极端主义思想吸引,更大程度上是因为身份认同感缺失,而非极端思想使然”。英国《观察家报》评论指出,极端主义团体向年轻人发出“有毒的号召”,之所以能产生蛊惑作用,是因为这些召唤为被隔离在主流社会之外的年轻人找回了“已丧失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促使他们热血沸腾地投奔所谓的“事业”。

  在“归属感”“认同感”“依赖感”普遍缺失的情形下,要想铲除极端思想赖以滋生的土壤,并非易事。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