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观天下》是一本很棒的书,它是李光耀九十年人生积累的产物,我不认为他是刻意写成的,更像是他人生的外溢。九十年的人生,以及对人生和世界的把握,让他的语言非常简洁而且直白,结论也坦率到极致(我觉得中文版没删掉某些内容是种幸事)。这其实是他的一本人生总结。他最后谈到“死”的问题,大概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最后总结一系列的真实看法,大概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吧。
他思维清晰,语言流畅,而且很多观念很先进,表现得并不像一个年迈的老者,会让人叹惜,如果他身体依然年轻,仍然可以掌管这个国家,而且会更好。他自己也说,自己的才智并未衰减,但身体的老迈不可阻挡。
然而,大概也正是因为他的老迈,他在书中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悲观主义情绪。这种悲观主义情绪,主要表现在他的“传统决定论”的思想上:他对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的看法,总是首先考虑到该地的“传统”,进而认为,这些传统是难以甚至无法改变的,于是,在他眼中,世界的未来,只能受制于各自传统的强大制约而难有实质性突破。这一点,他对中国、欧洲、印度都非常悲观。在诸多国家中,他似乎只对美国的未来是真正的乐观,因为他认为美国人历史短暂,而创造的传统是优秀的。当然,他认为中国国力会有很好的发展,但这和实质性的、全面的发展不是一回事。所以,我认为他对中国也是悲观的,这缘于他对中国传统的不认可,而传统决定了当下和未来。
而他的悲观主义,我认为又是和他的务实主义密切相关的,他几乎是纯粹的务实主义,他自己也说,自己并不高谈什么伟论,“想做的已经尽力做到了,就心满意足”。谈到很多地方的发展,他都明确表示“那跟我没关系”。他认为自己的唯一任务就是把新加坡建好,而他已经完成了。这种务实主义甚至导致他从不读小说,因为那都是“虚幻”的东西。正是他的务实主义,让他在非常险恶的环境中,寻找到最适合新加坡生存和发展的路子,并且为了这条路子不惜付出一些不小的代价。但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国家。但也正是这种务实主义,使他深深为新加坡的未来担忧——担忧一旦走向“两党制”就会沉沦甚至完蛋,担忧人口问题解决不了,这个国家会停止发展甚至完蛋。对这些,他毫不避讳。
在李光耀眼中,这是一个危机四伏而且难以解决问题的世界。危险到他甚至为担心如果中东地区爆发核战争波及不到东南亚而庆幸。这显示了他的一种极度的不安全感。新加坡的成功,并未让他感到真正的安全与自信,反而使他形成了一种深刻的悲观,因为他认为,太多问题根本没有办法,而且他也不认为以后会有好的办法解决。
这种悲观的背后,还有他的对信仰的缺乏。这大概也是他悲观主义的原因,当然,也是他务实主义的表现。他说自己不信神,但也不否定神。但其实,经过他的论述,你会发现他其实更倾向于否定神,他是一个不想承认的无神论者。他不惧死亡,只是因为他认识到了那是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他认为死后人就“不存在”了,仅仅变成了骨灰,他也不会再见到他的妻子,因为他认为死亡意味着终结。
他的纯粹的务实主义甚至让他根本没有表露出一丁点的理想主义情怀。他对未来不怎么谈希望,而是表达了对各自问题难以解决的担忧。(王京涛,爱海洋网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