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尔街日报》5月27日文章,原题:中国变成“别样”大国北京正成为更正常的经济体,但非正常的大国。经济上,其两位数增长率逐渐放缓到中等收入国家更常见的增速。随着私营企业地位提高,中国经济不再免受市场力量和负债比例的影响,更易受到全球经济风险冲击——成为更正常经济体的部分代价。
与此同时,北京结束了以往那种更被动的外交政策。这表明一个更自信中国的到来。不过,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施展影响力的能力还有限,处理敏感问题的经验也远不如其经济成就。
相比欧洲、美日历史上的崛起,中国将是个非正常大国。与其他国家崛起基本保持延续性且过程漫长不同,中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在重返大国地位前,它曾占到全球产出的30%,但到1950年下降至不到5%,时至今日,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比重仍只有以前的一半。其他国家也没像中国这样遭遇未富先老的难题。北京一直试图兼顾国内斗争与不断变化的国际秩序。
数年前,华盛顿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希望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如今,几乎没人相信在一个主要由西方确立、不顾及中国崛起的体系中,中国还是被动的规则接受者。相反,它更可能是挑战者,在涉及其在亚洲庞大的核心利益时,游走于灰色地带,改变权力平衡。
中国以前的被动是为平息外界担忧,这样别国才不会制约其发展潜力。如今,美国的亚洲转向被中国人视为遏制战略,这种情况下,“和平发展”概念不再行得通。中国愿意采取更强有力的行动,这点与其他大国并无不同。但它确实迥异于其他大国。北京没明确与哪个团体或系列问题为伍,对伙伴的选择、联盟的构成和意图也大不相同。
更自信的中国,将继续引发紧张和不确定性。但北京的目标是推动改变现有国际体系,而非推翻它。中国领导人提出“亚洲人的亚洲”和丝绸之路倡议,更多是为找到切实方案,而非制定大战略。(作者黄育川,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