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近日宣布日本今后5年将投资1100亿美元支持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恰好比中国为亚投行设定的1000亿美元注册资金多一点点,就如同当年仿照巴黎埃菲尔铁塔修建东京塔,刻意比埃菲尔铁塔高出8.6米一样,反而衬托出日本此刻难以言表的心态。
而对于此举,海外媒体大都以“抗衡中国”描绘安倍的意图。确实,亚投行不仅展现了中国积极务实的经济作为,而且表明了中国倡导新秩序的国际感召力,日本心情不爽可以理解。从美日的反应看,美国虽然也不愉快,但美国的自我感觉还不至于因为一个亚洲的投行就被颠覆。身在亚洲的日本反应更敏感一些。
其实,在亚投行成形之后,日本各界都在反省日本政府的情报不准、决策不力、反应不当。日本本来就是一个经济大国,尽管最近一些“政治爱好者”很活跃,但各界有识之士还是更关注经济,很多人预估安倍访美前需要照顾美国面子,回来后一定会补亚投行的课,6月财长会是一个好机会。
但是,安倍访美后,不仅在历史认识、日美安保,而且在经贸包括亚投行等问题上,日本态度明显转硬。看起来日美达成了一些共识,且都围绕一个中心目标——“抗衡中国”。安倍宣布1100亿的计划,似乎有摊牌的意味了。
本来,中日经济、技术、产能上的互补性决定了国际分工产业链上双方合作大于竞争的基本性质,安倍经济学未能妥善打通日本饱和型经济走出去的通道,正需要亚投行这样的平台。外界都看好中日在亚投行的前景,但日本放着“阳关道”不走,非走自己的“独木桥”,我们也只能扼腕以待。日美第一次拒绝亚投行可能主要是市场判断失误,但这次日美联手在政治甚至安保层面展开对抗,应该是冷战遗留的毛病。但这样做也不能阻挡亚投行按时代轨道的运行。
中日经济上闹点别扭,最符合美国利益。当然,日本也在权衡内外政经利益的得失。相对于美国,日本更在乎在亚洲中日谁是“龙头”——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就是中日博弈的本质,历史认识、领土纠纷等,很多都是围绕这个本质展开的。中美是全球“龙头”问题,中日是亚洲“龙头”问题。现在中美力量对比,还没有达到中日之间这样接近,而且中美双方相对理性、务实,能够比较成熟地对待一些分歧。但是,中日在亚洲碰撞更直接之外,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是由于历史等原因,使双方关系中非理性、不确定性等负面特征更为明显。可以说,中日关系是所有大国双边关系中最易于失控的一对(有时甚至超过俄美关系)。日本的表现已呈现非理性特征。中日要管控双边关系就必须注意这个特点。(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