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美日抱团是一个大课题

时间:2015-05-04 11:00   来源:中国网

  4月26日至5月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美,这是九年来日本首相首次正式访美,访问时间八天,这在当今外交舞台较为罕见,此举也可能是安倍首相为弥补此前九年日本首相未曾访美的缺憾。安倍此访行程安排丰富,集首脑外交、国会外交、历史外交于一身,“十八般武器”悉数登场,可谓是煞费苦心。从各方面的分析看,安倍访美折射出三大信息。

  一、美日军事同盟升级。安倍此次访美,最大成果之一是与美签署新版《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与之前的指针相较,有三个变化需要特别注意,一是美日军事合作的范围扩大,两国合作拓展至情报、监视侦查、空中导弹防御、海上安全、维和行动、人道主义援助、救险等领域,这意味着美日两国将进行全方位、无缝隙合作,清理了以往合作领域的“死角”,为两国未来安全合作提供法理保障。二是合作区域范围扩大。之前,指针规定美日合作范围在东北亚和日本其他的周边地区。新版指针突破了以往地理束缚,将以往“灰色区域”纳入其中,包括中国东海南海以及印度洋等地区,由区域合作走向全球合作。三是深化日本自卫队和美国军事行动的安全合作,以及针对第三国的政策协调。指针强调美日联合研究、发展和生产防御武器,正好迎合了安倍放松武器出口的企图,从而增加日本经济新增长点。

  除新版指针外,安倍访美期间,一直强调美日军事同盟。奥巴马也明确指出,“美日关系是亚太地区和平安全的基石,是美亚太再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在安全深度合作上,美日两国一拍即合。就现阶段看,美日军事合作仍旧延续冷战时期的同盟模式,安全合作进一步深化,这是目前亚太安全局势的现实存在。尤其是在日本突破集体自卫权领域,美国乐见其成。原因在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力下降,但主导意愿并未下降,为日本军事松绑,会减轻美在亚太地区的维霸成本。因此,在可预见将来,美日深度合作的趋势难以扭转。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在日本军事化上发挥的是推动作用还是抑制作用,一目了然。

  二、日本希与美共同引领建构国际经济新秩序。安倍此次访美的另一个“重头戏”是与美继续商议有关TPP谈判事宜。尽管在加入TPP谈判的国家中,日本属于后来者,在TPP谈判启动后,才半路参与进来。但在TPP问题上,日本一改往日美国“跟班”或“助手”角色,展现出转变角色、加重戏码的姿态。在29日的国会演讲中,安倍指出,日本和美国必须在TPP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建立一个公正、有活力、可持续的、不接受任何国家专断意图影响的市场。”安倍的言外之意是,在构建TPP的进程中,日本自觉地将己列在与美国同等的“领头雁”位置,自我高端定位。因为在多极化的世界中,日本在经济层面是其中一极,因此在制定TPP谈判中,日本不愿甘为人后,尤其在区域经济方兴未艾、贸易规则重构的节点上,日本希在新一轮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上,参与掌控主导话语权。

  面对日本的表态,美国未正面回应。但在美日共同发表的“美日共同愿景声明”中,有这样的表述,“作为TPP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日将最终达成最高标准的贸易协议。”这样看来,美国起码并未对与日本共同领导TPP谈判表现出反感,也许在TPP谈判中,美国并未纠结单核推进或是双核驱动,真正关心的是与日本合作,尽快促成TPP谈判的成功,以在全球和区域经济秩序斗转星移中,继续保持主导地位。

  三、美国在历史问题对日采取放纵态度。安倍此次访美,有一个大背景,就是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因此,国际社会一个很大的关注点是,安倍否会对当年日发动侵略战争进行道歉。安倍这次又让全世界失望了,没有表达任何歉意,仅以“深表懊悔”无关痛痒的措辞淡化日本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安倍拒绝正式道歉,并不出人意料。按照安倍上任以来在历史问题所表现出的修正主义姿态,安倍此举意料之中。但比安倍拒绝道歉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安倍扭曲历史观的纵容态度。

  二战期间,美国也是日本法西斯的受害者。但在历史问题上,美国采取一种近似默然的态度,甚至在“美日共同愿景声明”中,将目前的美日关系描述为“二战结束70年来,美日关系是国家间和解的典范。”从美国媒体和专家分析看,把主要的笔墨用在美日重塑同盟上,对历史问题着墨不多。如果不是碍于亚洲人民对战争的愤恨,如果不是碍于亚洲另一盟国韩国的情绪,美国在日本的历史问题上采取的纵容尺度可能会更大。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美国是一个健忘的国家。忘记了日本对珍珠港的偷袭,忘记了美国在太平洋战争战死的亡灵。并且更为讽刺的是,安倍在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呼吁国会支持对日宣战的同样位置,进行了一场演讲。日本在历史问题上一直止步不前,与美国背后的纵容有莫大关系。

  纵观安倍访美所释放的信息,可以看出,美日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的抱团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且背后直指中国的意图非常明显。面对美日关系的新态势,如何处理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以及中美日三角关系,是值得深刻思考的大课题。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