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4月9日电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联合主办的《新安全观与新安全体系构建》发布暨国际安全季度形势圆桌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赞同该书观点,一致认为:我国正处在重要发展期,维护国家安全和创建有利的安全环境至关重要,确保和延伸我国发展的机遇期是现实的战略目标。在新的形势下,需要新的安全观念和战略。
中国正处于世界转变漩涡中心 面临挑战有所作为
《新安全观与新安全体系构建》指出,中国正处在重要发展期,我国的综合安全形势面临许多挑战,但也是一个有作为的时期。现实的发展把我国置于世界转变漩涡的中心。一则,为了应对中国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外部许多运作都有针对中国的因素;二则,我国作为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大国,是催生或影响变化的一个重要变量。因此,我国面临挑战,但也并不完全处在被动应对危机和挑战的地位,也拥有相当的主动性和较强的导向力。值得注意的是,后一个方面是设计和布局我国应对外部威胁与挑战战略的一个重要着眼点。为此,要积极推动新安全制机制的构建,确保和延长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新的安全环境,发展适应新时期区域和国际新发展的共同安全和合作安全的新机制。
稳住中美关系利于中国外交更多主动权和掌控力
《新安全观与新安全体系构建》指出,就安全关系而言,作为一个上升的大国,中国面对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在处理大国关系上,应对美国的战略威胁还是要坚持合与斗的两手,即一方面与美国共建新型大国关系,创造合作空间,增加共利基础;另一方面对其侵犯我国核心利益、重要利益的战略布局和行动进行反制,提升自身的综合对应能力,与其进行战略周旋。
中美的战略冲突不是一种全面对抗性的关系,两国之间的经济、安全关系和利益交织很深,相互依赖性很强,尽管存在着发生冲突的潜在危险性,也存在着缓和冲突,化解矛盾的利益基础与沟通机制。在战略上避免与中国发生全面对抗也是美国的战略底线。中美关系的双重结构决定双方的关系具有竞争、冲突与协商、合作并存的特征,双方都有利益要争,也都有力求减少直接冲突,寻求合作的动机。从整体安全环境来分析,稳住中美关系这个大局,使之不发生大对抗,我国在处理其他大国关系和其他局部热点和矛盾问题上,就可以争取到更多的主动权和掌控力。
本书指出,中美关系并不是大国关系的全部,不能替代其他的关系,我国还要在发展与其他大国关系上加大投入。
亚洲将成中国构建新安全秩序和机制实验区
《新安全观与新安全体系构建》指出,在周边关系的处理上,稳住周边,发展周边,营造周边,使之成为我国走向强国之路的战略依托带,这是外部安全关系和安全环境构建的重点,要从战略依托和命运共同体的定位出发,发展和深化周边关系,处理好周边热点问题、麻烦问题。对来自周边的安全威胁和挑战要分类,分别采取不同的对应和解决措施。领土争端危及国家主权与安全,最易引发战争。我国的陆地疆界只剩下与印度有争端,短期内很难彻底解决,小型摩擦也许在所难免,所需要的是掌控局势,防止事态扩大。维护边界地区安全,应以稳局为基础,在谈判上可以采取更有进取性的策略,争取取得一定进展,要以发展经济关系为主轴,推动中印关系的全面发展,加强两国在地区事务,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尽力化解两个新兴大国的战略竞争与猜疑。同时,加强与南亚其他国家的关系,把斯里兰卡、孟加拉、尼泊尔作为新的战略支点,推动中国-南盟经济与安全合作框架。
《新安全观与新安全体系构建》强调,为要把周边地区作为一个重点利益区和战略依托区来营造,要进一步参与和推动周边次区域合作机制的建设,推进以共利为基础的命运共同体建设,通过主动和有作为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安全关系、社会关系、文化关系的多向构建,实现我国与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和共享和平,以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责任,构建命运共同体。
《新安全观与新安全体系构建》指出,亚洲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国要在亚洲有更多的作为,使亚洲成为我国构建新安全秩序和机制的实验区。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经验表明,只要找到共同的利益关切,抓住切入点,构建新的区域安全合作机制是可行的。我国借亚信这个平台,提出新亚洲安全观和推动亚洲新安全机制建设的倡议,得到亚洲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这是跳出美国主导的传统安全框架羁绊,提升我国的影响力和导向力,改善我国外部安全环境的重要举措。我国要在这个领域进行更大的投入,推动亚信平台机制化的建设,包括建立亚信峰会、安全部长会议的定期会晤机制,建立亚洲反恐信息中心,亚洲安全培训中心,设立亚洲安全交流项目等等。新亚洲安全合作机制的内涵是寻求合作,而不是对抗,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