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越反越恐”的陷阱,寻找到新的反恐良策,对于美欧来说仍是一大难题
当前,美欧本土恐怖活动正进入新一轮蔓延活跃期,并呈现出有别于以往的新特点。如何修补和扬弃现有防恐反恐政策和手段以更好应对,成为美欧面临的棘手问题。
经过十余年的国际反恐斗争,国际恐怖主义反而愈演愈烈。2001年起,“基地”组织在美欧多个国家发动了数起有组织的大规模恐怖袭击,例如,2001年“9·11”事件、2003年马德里“3·11”列车爆炸案和2005年伦敦“7·7”连环爆炸案。美欧各国一方面升级和加强本土防范措施,另一方面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国开打反恐战争,取得了一定的反恐效果。自2006年到2014年间,美欧本土鲜有大规模的、有组织的重大恐怖袭击发生,期间发生的一些比较大的恐怖袭击案件,如2012年3月法国图卢兹连环枪击案和2013年4月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都属于“独狼”案,其造成的人员死伤、影响力和冲击力都未超过此前发生的大案。但是,2014年以来,伴随着中东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异军突起以及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恐力量的全面收缩,美欧本土恐怖活动骤然升级,多个国家接连发生了恐怖袭击案。
2014年5月,布鲁塞尔发生首起回流“圣战”分子恐怖袭击案,造成4人死亡;2014年10月20日,两名加拿大军人在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被一名“伊斯兰国”组织支持者袭击,造成一名军人死亡。2014年10月22日,加拿大再次发生严重枪击恐怖袭击案,造成一名士兵死亡,嫌疑人受到“伊斯兰国”组织极端思想的蛊惑而作案;2014年10月23日,美国纽约一人手持斧头砍伤两名警察,纽约警方认为该案为与“伊斯兰国”组织有联系的恐怖袭击;2014年12月15日,悉尼市中心一家咖啡馆发生恐怖袭击案件,造成3人死亡;以及2015年1月法国发生的系列恐怖袭击案,造成17人死亡等等。
美欧本土恐怖活动持续发酵、愈演愈烈,最直接的诱因是“伊斯兰国”组织的煽动和渗透,内在因素则是美欧本土穆斯林的边缘化和认同缺失导致的激进化和极端化,而国际暴恐活动愈演愈烈这一外在大环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伊斯兰国”组织在中东地区肆虐作歹、全球扩张,南亚恐怖势力强势复苏,非洲恐怖活动愈发猖獗、大案频发,东南亚、中亚等地区的恐怖活动也有复燃之势。这充分表明美国所推崇的军事反恐、无人机反恐等手段的失效和失败。
当前,面对“伊斯兰国”组织的威胁,美欧仍然没有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在未来的国际反恐行动中,如何摆脱“越反越恐”的陷阱,寻找到新的反恐良策,如何平衡运用“硬”、“软”两种手段,并降低军事反恐手段产生的负面效应,对于美欧来说,仍是一大难题。美欧境内外反恐仍面临着多重挑战和困境。
首先,在加强本土防范措施的同时,如何避免伊斯兰恐惧症的抬头。恐怖袭击发生后,虽然美欧相关国家政府都强调恐怖袭击与伊斯兰教无关,但这难以阻挡反伊斯兰运动在美欧多国的兴起。近期针对穆斯林或清真寺等伊斯兰目标的袭扰事件明显增多。而美欧出台的一些新反恐措施,虽然并非针对某一特定群体,但是难免有歧视穆斯林群体之嫌。未来族群矛盾一旦继续激化,将导致更多的处于边缘化境地的穆斯林走向激进化和恐怖主义之路。同时,随着强力部门反恐授权的扩大和监控行动的强化,如何保持安全与自由之间的平衡也是一大挑战。
另一大挑战是,如何凝聚共识,形成国际反恐行动的合力。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太,美国总统奥巴马不愿意成为一位战争总统,不愿意对其既定的反恐战略收缩作出根本性调整,已无意再次进行全力反恐,欧洲虽然面临的威胁愈发突出,但也无力举挑起反恐大旗,因此国际反恐联盟的凝聚力仍见不足。
美国从2014年8月开始对“伊斯兰国”组织实施空中打击,并组建了国际反恐新联盟予以应对,但是由于缺乏合力,打击效果并不理想。美国国防部发言人2015年1月23日表示,以美国为首的多国对“伊斯兰国”组织实施5个月空袭以来,该组织仅丧失1%的“领地”。而美国虽然宣称已经击毙6000名“伊斯兰国”组织成员,但是每月都有1000多名新人补充到队伍中,所以并未对“伊斯兰国”组织的有生力量造成致命折损。
未来,能否遏制住“伊斯兰国”组织威胁的继续发酵,关键在于美国牵头组建的国际反恐联盟能否扭转松散无力的局面。从当前美国的立场判断,这一局面短期内难以有所改变。
2014年9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对外宣布了三年内摧毁“伊斯兰国”组织的战略,但是美国近来似乎开始有意降低这一目标。今年1月,奥巴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伊斯兰国”组织不是美国的唯一威胁,美国需要防止过度扩张空耗国力,不会再投入数万亿美元进行反恐战争。美国负责协调打击“伊斯兰国”组织国际行动的特使约翰·艾伦也表示,奥巴马此前所宣布的“摧毁”,并不是指要彻底摧毁“伊斯兰国”组织,称这一目标太高,远远超过“我们”所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 严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