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复苏至少在表面上可谓风景这边独好,一系列“优异”的数据很可能支持其在2015年经济成长能够达到预期的3.1%。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巴素由此认为美国是2015年全球经济唯一的引擎。当量化宽松(QE)的成功经验从大西洋西岸复制到东岸,是否会产生同样的效果呢?
1月22日,欧洲央行推出每月600亿欧元的债券购买计划。到2016年9月,该行将购买超过1万亿欧元资产,其中包括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债券,并有可能延长该项计划,力求将欧元区通胀推高至略低于2%的目标。
消息一出,欧元下跌、欧债收益创历史新低,股市向好,市场的积极反应回应了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对欧洲这次重大的救赎行动。尽管德国的坚定反对已不足为外界忧虑,市场在期待未来某个时点宣布退出QE会给欧洲经济带来新的成长动力,不过在这一过程中,欧洲央行政策目标与效果之间最终能否做到无缝衔接仍然值得怀疑。
美国的经济复苏很大程度上是通过QE制造了一系列经济增长点,比如页岩油气开采行业的异军突起。不过,当国际油价出现跳水,在高收益债券推动下的行业投资能否继续维持就得划下一个很大的问号。对于欧洲来说,下一步推动经济复苏的关键环节已然落在欧元的持续贬值是否会推动实体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并形成温和通胀这个关节点上,而这确实超出了欧洲央行的能力范畴。
很多人担心欧债购买计划中边缘国家仍会出现债务违约风险。然而,存量问题的暴露并不令人惊讶,倒是QE带来的外溢效应很令人警觉了。在前次希腊债务危机中,不少救助资金并没有留在希腊促使效率低下的实体经济重振旗鼓,反而回流到股市或者是欧洲北部国家,带动资产价格上涨。如今,持续数年的救助希腊计划遭遇了雅典左翼力量的强烈抵制,紧缩带来的国民痛苦有增强的趋势,酝酿新一轮政治经济危机的风险正进一步增大。1月25日晚激进左翼联盟党在希腊大选中胜出又给疲弱的欧元出了新的难题。以德国为代表的主流观点仍然再不断敲打希腊,提醒其履责的重要性,而希腊方面则不断放出紧缩项目已死的风声,那么未来呢?各唱各调中夹杂着讽刺和居高临下尚不可能在短期内被揉搓成具有最广泛基础的共识。
其实在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竞相放水的恶性竞争中,很难说这样的刺激政策会带来期待的正面效果,况且欧洲也错失了释放QE的最佳时机。类似的情况也在日本上演。“安倍经济学”最主要的推手是日元贬值策略,但放水的效应只维持了数个季度,在消费税率提升后,经济再度陷入低迷。欧版QE面临同样的困境,一方面欧洲已经实施了负利率政策,进一步配合刺激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着实有限;另一方面,欧洲相对美国低下的工作效率和强大的工会力量都会为“福利社会”撑起强大的保护伞,让蜂拥而来的资金望而却步。这些资金很可能会避开缺乏竞争力的实体经济,选择进入收益率较高的证券市场寻找机会。资产价格大幅上涨是类似救助计划实施后的重要表现,表面上的欣欣向荣并不能掩盖实体经济萎靡不振。宏观层面上持续通缩,资产价格却大幅上涨,这本不应在同一经济环境下共生的现象却在QE发生后大幅增加了“偶遇”程度。
更糟的是,欧元区实施QE后产生负外部性的可能性并不能低估。事实上,在宣布实施QE数天之前,在强烈的市场预期下,丹麦克朗和瑞士法郎都出现了较大的压力,丹麦央行连续三次降息,而瑞郎则放弃了兑欧元1.20的汇率下限。瑞郎大幅升值一方面因价格优势不复存在给其国内产业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也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另外,新兴经济体发展态势也并不如人意,欧元的贬值策略对这些国家的外向性经济也会带来一定冲击,迟滞经济复苏的步伐。
那么人民币会怎样呢?度过平静的周末,周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接近压在跌停板上已经说明了一切。“暴跌逾200点”成了各大财经媒体最醒目的标题。欧元贬值和美元升值拉抬了人民币的相对汇率,加大了人民币的贬值预期和资金流出压力,这给中国货币政策的执行增加了难度。当然,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利好。欧元贬值有利于中国加强从欧进口,降低成本,但另一方面输欧产品却会出现相反的形态。一正一反的效应在叠加之后如何评估需要时间检验。
显然,欧洲QE在消息层面的余震还在延续。担心欧洲,并不是对QE的担心,而是对QE是否能促进欧洲经济结构性改革的担心,如果欧版QE并没有取得上述效果,欧洲经济的前途也就是另一个日本的翻版,那么它带来的负面效果就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