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国际发展研究院去年自投研究中国的智库行业,并于1月15日联合中国网发布了研究成果《201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报告》。我们根据研究结果为政府引导智库发展和中国智库自身发展提供了几条建议。这些建议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的内容一致,让我们对自己的研究信心倍增。限于《2014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报告》的主旨和结构,我们对一些问题没能进行深入讨论,其中一个问题是:国外智库是否该被当作中国智库学习的标杆?我们在查阅整理智库文献和访谈专家的过程中发现,中国的学者对中国智库的范畴、现状和发展的观点分歧很多,但在一点上却出奇的一致,那就是经常有意无意地谈及国外智库,并将国外智库的运作方式当作评判中国智库的标杆。
现代智库20世纪40年代出现,70年代后在国外形成行业,90年代后被视为公共事务决策中的重要一环。同时期中国的资政机构则经历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先是政府机关有专职的研究部门,后来又组建了政府机关之外专司研究的机构,同时教育机构也兼有研究职能。这三类机构在公共决策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且贡献良多。但为什么学者和专家反而将国外智库当成标杆?这个问题颇为复杂,简单粗暴地讲主要原因是:智库这个行业突然受到普遍关注,专家学者们在对比扮演智库角色的中国机构与国外智库时发现,国外智库具有一些中国的类似机构所不具有的优势。特别是国外智库中的佼佼者的表现令人叹为观止。事实上,很多学者专家口中的国外智库指的只是诸如兰德公司、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布鲁斯金学会这样的业中翘楚。我们有一个研究针对智库的组织内涵。研究方法是先从文献中找出多种组织特征,这些特征会偏向咨询研究类机构,但这个条件不是必须的,只要是组织的特征即可。我们共找出23个组织特征,并让专家分别给他心目中的国外智库、中国传统智库和中国新型智库打分,评分结果如下图所示。从组织特征轮廓上来看,中国新型智库与国外智库非常接近,与中国传统智库差别很大,而且中国新型智库在所有组织特征上的得分都要高于中国传统智库。
组组织特征轮廓显示出专家心目中的中国新型智库近乎国外优秀智库的翻版。无怪乎专家学者会有意无意地将国外智库当作中国智库发展的标杆。回到我们最开始的问题:国外智库是否该被当作中国智库的标杆?
国外智库并非都是如兰德这样以研究作为根基的机构,不少机构更像是专营游说的。后者并非专家学者心目中中国智库应该学习的对象。《纽约时报》去年9月报道了美国智库接受他国资助并代表他国影响美国政策的诸多案例,这种机构也不是专家学者心目中中国智库要学习的对象。我们总结发现,学者们认为能成为值得中国智库学习的国外智库是在三个基本组织职能,即研究、传播和募资上均表现不俗,且在专业性、影响力和独立性上都有具有较高水准的机构。但我们认为,即便是在这些方面达到较高水准的国外智库,中国智库也未必要照搬模仿。
智库的根本使命是影响政策。不论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智库都需要适应对应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传播和募资工作。学者们常常提及的标杆智库大多都是美国智库。智库在英美政治体制和文化下要求从研究到组织形式都独立于政治机构,以便保证智库的政策建议符合英美政治美学的要求,而这种智库定义放在意大利、法国和中国的政治文化下会很有问题(Stone & Denham, 2006)。中国的政治文化、公共决策制度、外交体制都与美国的不同,并不能简单地将英美智库的模子套在中国智库身上。
以“旋转门”制度为例。美国智库行业的重要一环是智库机构的研究者与政府官员之间的轮换,很多学者认为中国新型智库建设应推行“旋转门”机制。且不论现行领导干部选拔机制是否应该为新型智库的建设做出调整,单看现行政治体制,各级政府机关中有研究部门,研究部门与施政部门之间本就存在人员流动,说明现行中国智库已经存在类似美国“旋转门”的机制。只不过之政府制度不同而与“旋转门”不一样,但中国的政府机构中还有诸如政协等专门的辅政机构。这种因此从智库所依附的政治制度上来讲,将国外智库作为中国智库的标杆并不合适。
中国的智库行业因为机构起源的不同而存在多元化的特点。《意见》将中国现有的智库分为七类,学者们则根据运作方式将智库分为政府智库、事业单位智库和民间智库。大致上来讲,三类智库的区别主要在于:政府智库隶属政府体系之内;事业单位智库由政府资助但不在政府体系内;民间智库则主要靠项目和社会资金维持。因为运作方式不同,所以三类智库的在研究、传播和募资方面的需要并不相同。政府智库在政府体系内,不需要依靠声望解决资金问题,所以通常只需注重研究。事业单位智库也不需要仰赖声望获取资金来维持机构运转,虽然缺少资金有妨发展,但于生存无碍。只有民间智库的运作方式与国外智库相似,但如前所述,政治环境的不同使得民间智库影响政策的方式不同于学者专家口中的“国外智库”,其运作方式也不同于国外智库。因此从三类智库的运作方式来讲,国外智库也不能成为中国智库的标杆。
虽然我们不认同中国智库照着国外智库的样子来建设,但我们认同国外智库在国际关系和公共管理方面的作用和实力。将国外智库作为标杆并不是建设出优秀中国智库的银弹,适合智库行业发展的环境才是关键。比如中国的民间智库虽然运作方式类似国外智库,但因行业环境限制,能做的事情与国外智库相比局限很多。民间大多只能以公开的行业报告或社会报告的方式间接影响政策,或者通过政府项目影响微观政策。彻底改变各类智库的运作方式会牵扯太多制度设计问题,我们建议应该根据不同类型智库的运作方式设计改革措施,如改变智库考核制度、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政府项目招标制度。最根本的是通过政府资源开放、资政机会平等的制度安排鼓励智库行业内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