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承建工程的中国企业又摊上事了。近日,由于中国承建的越南河内城铁项目连续发生两起安全事故,越南交通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局建议交通运输部致函中国大使馆,要求对中国承建商进行核查,并对施工进行整顿。
近年来,随着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走出去”成为众多国内企业的战略选择。商务部数据显示,2014年前3个季度,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2个国家和地区的4475家境外企业累计投资749.6亿美元,同比增长21.6%;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922.9亿美元,同比增长7.4%;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9.5万人,同比增长16.2%。
不过,中国企业近年在海外的表现却未必如数据一般可圈可点。2009年9月,中国公司总承建的印度电厂烟囱项目发生倒塌事故,造成当地数十工人遇难,虽然事故原因与中方无直接关联,但管理责任不可推卸;2011年,中国企业因工程成本超标费用与波兰公路局发生纠纷,波方一度声称3年内将其排除在该国道路建设项目外;2012年12月,中方负责建设的柬埔寨水电站发生事故,造成人员财产损失;2014年12月,中方承建的厄瓜多尔水电站项目发生事故,多名工人遇难。
上世纪70年代,中国企业曾凭借对外援助建设树立起诚实、守信、可亲可敬的形象,如今,本应借着新战略实现“名利双收”的中国企业,却陷入了“走出去”却无法“融进去”的尴尬。
海外项目屡出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国内陋习的“外溢”。一些在国内根深蒂固的不法市场行为也被带到海外,如偷工减料、违规项目转包、管理不善等。此外,在中国政府一再强调承建商应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协调好与当地工人关系的背景下,一些企业害群之马依然优越感十足,表现得吆五喝六,引发当地社会的反感,连累中国企业整体形象跟着遭殃。
中国政府尽管于2008年颁布了《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但监管力度仍显不足,这给了一些企业以可乘之机,只追求工期进度与利润最大化,形成“赚得利润是成绩,出了问题国家埋单”的思维定势。从眼前来看,中国企业具有的硬件优势或将继续给它们带来海外机遇;但从长远看,如果不及时加强监管,“招牌”一旦被砸,企业“走出去”之路有可能被自己堵死。(兰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