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谈走不向前、退不回去会是未来数年内伊核问题的常态,延期有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不排除会有第三次
文/秦天
11月24日,也就是原定的伊朗核谈判最后截止日,相关各方未能达成全面协议,只能宣布核谈延期。初步设想是2015年3月前达成全面协议的“政治框架”,7月前达成全面协议。2014年初开始执行的临时协议继续有效。
这是继2014年7月伊朗核谈判延期4个月之后的再度延期,临时协议事实上已不再“临时”,而是长期化了。这一结果看似波澜不惊,实则真切反映了伊核问题及美伊关系的状况。
美伊之间的关键分歧有二。一是铀浓缩能力。美国的目标是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但是美国也承认伊朗已经具备了制造核武的知识与技术能力,因此阻伊拥核的具体指标就是将伊朗的“核爆发”(生产一枚核弹所需的高浓缩铀的时间)控制在半年以上。鉴于伊朗已经销毁了丰度为20%的浓缩铀,因此美国的重点是压缩伊朗离心机的数量,要求从目前的约1.9万台裁减至数千台。伊朗的目标是保住基本的铀浓缩权利,从而保持一定的核威慑力。在20%丰度浓缩铀销毁后,离心机成了伊朗铀浓缩能力方面的最大王牌。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今年7月时称,伊朗需要19万分离功单位的铀浓缩能力,以目前伊朗单台离心机的功率计算,也就是要保持1.9万台的离心机数量基本不变。可见,美伊要价差距是很大的。
二是制裁减缓问题。美伊两国都非常严肃地看待制裁问题。美国认为,正是由于2012年以来推行的严厉能源和金融制裁,伊朗才被迫坐到谈判桌前,并做出一定的妥协。无论是为了保持核谈中的有力筹码,还是为了在更长时间内遏制伊朗,美国都需要尽可能长地维持制裁框架,实质性地取消制裁是不太可能的。2014年内,美国不断地向国际社会强调,“非与核相关的制裁不变”,“伊朗还不对商业开放”,并几度增补制裁名单。与许多国家一样,伊朗政权以政权安全为最高关切。如果制裁造成的破坏力危及政权的统治基础,那么在核问题上的权益恐怕也难以长久地维持。伊朗在临时协议下的确获得了少许制裁减缓,诸如获得解冻资产(平均每月7亿美元),石化、汽车个别部门制裁放松,但这些对整体经济的帮助非常有限。因此,伊朗强烈要求美国取消对其石油出口、金融转账、能源投资等关键领域的制裁。如果不能换得相关制裁减缓,那么在核问题上的让步就没有太大意义。可见,美伊在制裁减缓上的立场也大相径庭,制裁与反制裁的博弈还会继续下去。
当然,在谈不拢的一面之外,还有谈不崩的一面。近半年时间内两次延期说明,美伊都认为,与谈判中断乃至破裂相比,维系谈判局面是更好的选择。谈崩之后,伊朗很可能重启乃至升级核研发,美国则必须以全面制裁乃至军事打击回应之,这种局面对美伊双方、中东地区乃至全球都极具风险。而在目前的临时协议下,伊朗销毁了20%丰度浓缩铀,化解了国际社会对伊朗短期内“核爆发”的担忧;同时,美国不再追加新制裁,伊朗得以保证每天100万桶甚至稍多一些的石油出口,至少恢复了金融系统稳定,扭转了经济萎缩态势。对此,伊朗和美国都是认可的,即使达不成全面协议,保持谈判势头、维护临时协议也会是双方的公约数。
再者,谈判破裂对美伊政府的执政都会是不小的打击。伊朗总统鲁哈尼去年新选上台,最重要的口号就是缓和核问题、与外界建设性互动,核谈的进展是其最重要的政绩。若谈判破裂,伊朗国内的反对派必然拿此说事儿,不仅会阻碍鲁哈尼政府在其他方面的改革与施政,甚至可能动摇鲁哈尼的政治地位。核谈延续,至少给了鲁哈尼一个及格分。
对奥巴马政府而言,考虑到执政以来外交业绩平平,伊核问题几乎是他留下点外交遗产的唯一机会。如果奥巴马还希望调整美国的中东战略,更好地管控中东的动荡局面,那么伊核谈判也不宜破裂。因为,在叙利亚内战,“伊斯兰国”威胁,伊拉克及也门、阿富汗等诸国稳定问题上,伊朗都是重要的相关方。如果核谈崩了,伊朗完全可以在上述问题上给美国使坏、使绊子。
此外,中东地区形势也有利于核谈延续。2014年9月联合国大会期间,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就曾含蓄地指出,“考虑到目前国际和地区形势,伊核谈判不能失败”。显然,在目前的中东,最紧迫的威胁是“伊斯兰国”,美伊在打击“伊斯兰国”上有着相似的关切,虽然没有正式的合作,却不乏“无意中的配合”。核谈破裂与这种暗中默契的氛围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鉴于核谈中的实际困难,美伊各自的内政,及中东地区形势,核谈正处于既谈不拢、也谈不崩的区间内,延期是必然的。未来,铀浓缩与制裁两大谈判症结并不容易解决,美伊各自内政也未必朝着利于核谈的方向发展,中东地区形势还将持续动荡,核谈走不向前、退不回去也会是未来数年内伊核问题的常态,延期有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不排除会有第三次。从好的方面看,延期巩固了美伊双方现有的共识,累积了一定的互信,能确保伊核问题处于缓和轨道上。但是,反复延期而无进一步突破,也会消耗谈判各方的动力,考验各国国内对核谈的支持,甚至最终浪费掉自鲁哈尼上任以来的核谈机遇期。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