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美联储的预定节奏,量化宽松(QE)将在本月退市。美国经济不再吃开闸放水的货币猛药,这个全球经济危机的策源地率先走出泥潭,重新恢复了唯一超级大国的信心。美国现在考虑的是何时加息,让美国经济稳步走向货币常态化的轨道。
从次贷危机始,全球市场适应了这样的逻辑:美国货币政策的每个转折点,都会引起全球市场恐慌,如美元“宽松”的溢出通胀传导效应,如使购买美国国债的国家损失惨重。当然,也会引起一定范围的货币战争和全球贸易秩序的紊乱。危机周期内从“七国集团”(G7)的茫然到“二十国集团”(G20)的争吵,无不围绕着美元“宽松”的是非和全球经贸秩序的平衡展开。
围绕美国QE退市和加息的争论,已经持续了三个季度。年初,西方普遍的乐观情绪和新兴市场悲观表现,出现了一波国际资本逃离新兴市场的“战略大转移”。第一季度被寒冷阻滞的美国经济,稍微延缓了这股资本流。随后两个季度,美国经济复苏沉着稳定,QE10月退市没有悬念,加息重新成为热点话题,全球市场又开始躁动。到了第三季度,全球经济大势是美国“风景这边独好”。其他经济体要么在艰难调整(中国),要么是负重爬坡(日本),或者重陷危机(欧洲)。新兴市场,更是甘苦自知,各有各的问题。
全球化是理性的,市场却是敏感的,敏感源就是机会主义的资本流动。QE退市紧迫在前,国际资本自然望风而动,趋势流向美国。但由于中国、日本和欧洲等主要经济体的收敛效应,市场又存在着诘疑:美国复苏是否被上述经济体拖累?在这种复杂纠结的情绪下,10月9日美国股市出现了今年内的最大跌幅,并影响到日本和欧洲股市的应声下跌。
全球主要股市的涨跌涟漪,也传导至能源和大宗商品市场。据10月11日的日经中文网报道,原油价格10月10日下跌至约3年零10个月以来的最低点。在10日的原油市场,作为国际指标的北海布伦特原油跌至每桶88美元左右。此外,被视为敏感反映经济走势的白金价格也降至1260美元左右,相比8月中旬下降了14%,而铜降至每吨6600美元左右,创出约半年以来新低。
美QE退市的全球焦虑持续了三个季度,世界还会为美联储加息而恐慌。这体现了全球市场大方向,美国货币政策“牵一发动全球”。但全球化最大的特点是风险共担和荣辱与共。危机周期内全球经济协调机制从G7转型为G20,即凸显全球经济治理的民主化。而金砖国家在世界银行(WBG)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话语权的提升,以及金砖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则昭示全球化秩序的多元分化趋势。
过去三个季度,全球资本汩汩流向美国导致美元升值。伴随着QE退市的临近,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经济下行,也连带影响全球市场信心不足,使美国复苏也打了折扣。近期美国股市也出现了波动。这也反证,美国货币政策“牵一发动全球”,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合力”也会影响美国,只不过美国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力更大而已。
2014年进入年末,各大主要机构都在修正全球的经济指标。美联储也注意到美国“一枝独秀不是春”,在11日的IMF年会上,美联储副主席费希尔称:“若全球经济增长较预期更加疲软,并影响到美国经济,美联储或以更慢的速度退出宽松措施。”
QE退市已是板上钉钉,美国加息也只是时间问题。以美国强大的经济体量,其货币政策的任何信号,都会让脆弱的全球市场发生动荡,这不以美国总统和美联储的意志为转移。只有中国经济转型成功,日本和欧元区企稳向好,中美欧日全部复苏,全球市场才会稳定下来,经济危机的阴霾才算是真正散去。
经历这轮漫长的经济危机,人们会发现全球市场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即靠一个强势的主权货币美元,市场风险太大。在超主权货币(如特别提款权)是乌托邦的现实下,多一些主权货币,才能有效缓冲“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风险。日元实力不够,欧元有些不争气,英镑孤独求存,人民币正处于国际化进程中……人们希望这些次强的主权货币能够真正强起来,和美元一起,共同承担全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