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蓝色LED的发明,集齐红、绿、蓝三原色,使得节能低耗的发光二极管(LED)照明真正惠及全人类,“照亮”21世纪。这个已在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新型光源,其发明有着堪比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意义。
2014年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项陆续揭晓后。对关心诺贝尔奖的中国公众来说,今年的诺奖或许为中国的科学家们给出了这么三个特别“提醒”:
一是科学研究不必一味追求高深莫测、玄之又玄的领域。诺贝尔奖并非科学研究的目的和终点,但即便真的有人将获得诺奖作为研究最大动力,那么这条诺奖规律依然成立:能够在基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自然激动人心,比如这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发现大脑定位系统的3位科学家,但如果有发明创造能够造福人类也会是众望所归。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发明了蓝色发光二极管的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分享。正是蓝色LED的发明,集齐红、绿、蓝三原色,使得节能低耗的发光二极管(LED)照明真正惠及全人类,“照亮”21世纪。这个已在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新型光源,其发明有着堪比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意义。
二是“小人物”也能拿诺奖,真正有价值的创造只能出自对科学探索的坚守,而不是在乎论文和各种量化指标。可以这么说,无论是个人还是学术大环境,应当让科学成为“充满冒险、乐趣、坚守和奉献的探索之旅”,而不是“急功近利炫耀的舞台”。
三是跨界或者交叉已经是现代科学突破的应有之义,在基础理论难有重大创新的今天,“制造”工具和借助工具发现自然奥秘一样重要。条条大路可能都通往科学圣殿,就看能不能坚持走完。这一点,从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贝齐格身上也能看到——在失业时,他把仪器搬到了搭档家中,继续那个后来帮助获得诺奖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