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利比亚国民议会议长努里·阿布·萨赫明签署命令,要求民兵武装“利比亚之盾中部地区旅”进入的黎波里保卫首都安全。此前一天,受控于利比亚退役将领哈利法·哈夫塔尔的民兵武装冲击了利国民议会大楼,并与守卫部队展开激战。23日,哈夫塔尔的支持者在的黎波里、班加西等多个城市举行集会,声援哈夫塔尔,利比亚局势再次呈现动荡之势。
事实上,随着2011年卡扎菲政权倒台,此前在其高压统治下利比亚所呈现出的稳定统一表象亦随之崩塌。战后,利比亚强社会弱国家的特性显露无遗,权威碎片化,国家凝聚力弱化。临时政府领导下开启的国家重建一波三折,除了政权难以稳定、经济建设难以重启外,利比亚安全局势每况愈下,部落冲突不断,暴恐事件频发。具体而言,造成利比亚乱局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首先,武器散落,武装割据。利比亚战争期间,卡扎菲为发动民众对抗反对派的颠覆和反击外来武装的干涉,打开武器库,将武器分发给普通民众,导致利比亚战后武器散落,人人拥武。与此同时,一些原先参与推翻卡扎菲政权的民兵武装在战后亦拥兵自重,成为临时政府的“心头大患”。
其次,正规军队力量孱弱,无法担当维稳大任。由于卡扎菲统治时期对正规军缺乏信任,重视民兵和外国雇佣兵,利比亚正规军队和警察力量薄弱。战后,本就不强大的国家军队土崩瓦解,派别众多的民兵武装混战不息。羸弱的临时政府只能依靠战后“拼凑”起来的武装部队保卫国家。由于其中人员混杂,各股势力无法融合,武装部队效力低下,在武器装备和军事实力上也远不及各部落武装,管控能力十分有限,很多命令甚至走不出的黎波里。
再次,极端势力趁乱潜入,并得以发展。战后利比亚国内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极端主义复活,外部极端势力趁乱潜入。利比亚国内一些部落、派别或武装为了自身利益与其勾结,导致极端势力在利比亚不断做大。
此外,利比亚教派矛盾复杂,部落意识深重,国家归属感欠缺。与后穆巴拉克时代的埃及相仿,在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一人一票的民主选举,把伊斯兰势力送上了执政位置。但他们虽拥有执政合法性,却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和治国经验,难以稳定国家局势,难以号令国家军队,难以维护社会秩序,自身执政地位实际上也朝不保夕。
值得一提的是,铲除心腹大患卡扎菲不久,西方大国便在与利比亚政府签署数笔油气开采、基础设施重建等大单的同时,为利比亚培训军人和提供武器装备,以期为干涉利比亚内政外交埋下伏笔。然而,随着利比亚安全局势的持续恶化,西方势力开始相继撤出,如今已难觅身影。利比亚只能在痛苦中自行舔舐伤口。
总之,战后利比亚重建的坎坷历程和面临“二次内战”的残酷现实再次提醒我们,西式民主并非万能灵药,各国应自主选择发展的道路。利比亚各方也应以包容的态度,尽快为处理当前危局找到一条政治解决之路。(王金岩)
[责任编辑:张洁]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