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军的对外宣传,比较重视媒体运用和宣传技巧,追求最佳的宣传效果。在形形色色的外军官方网站中,军事图片是其常用的宣传手段。网站上那些经过精心挑选的图片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包含着主动发布的宣传意图。
进入“战争状态”的关键词
军事图片如何配合战争宣传?西方一些军事大国在这方面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其特点可以总结为三个关键词:主动、威慑、引导。
进入战争状态后,军队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感受到媒体关注度升温,外军官网也会快速反应,高密度发稿,主动发声,力争引导舆论。2013年1月,法军发起“薮猫行动”,出兵马里。法军“阵风”战机从本土出发的当晚,新华社就转发了法国国防部发布的图片。笔者登录法国国防部官网,发现其图片专栏已转入活跃状态,不但发稿量超出平时数倍,图片清晰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可以满足各种报纸杂志的需求。当马里的作战行动高潮过后,媒体关注度迅速下降。该专栏也随之恢复到每天只有一两组图片,每张图片100K大小的“正常状态”。
这种“战争状态”很好地诠释了外军战时主动宣传的思路:不仅要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还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媒体能够从自己手里得到最新信息,高清图片免费下载,尽可能满足媒体需要。以主动优质的信息服务,把渴求信息的媒体吸引到自己身边,从而使自己的声音和形象占领媒体。
占领媒体,追求最大传播效果,只是宣传的第一步。引导舆论,才是宣传的目的。美军发动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国防部官网上发布了大量轰炸伊拉克重要目标的照片。这些图片大都是执行轰炸任务的战机瞄准时拍摄的,清晰度很差,如果从美学角度来评价,根本够不上摄影作品的标准。但美军大量选用这些图片,唯一目的就是通过图片宣传显示其强大的空中打击能力,进行军事威慑。美军的战时图片宣传,特别注重威慑效果。占领巴格达之后,美军曾发布过一张萨达姆官邸的照片,官邸的圆顶正中是被重磅炸弹穿透的大洞,那股炫耀和恐吓的味道,似乎能跃出画面,让人印象深刻。
除了威慑对手,战时图片宣传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造己方的正义形象,赢得舆论引导权。2008年12月,以色列发动“铸铅行动”,出兵加沙。以色列国防军摄影记者紧跟进入加沙的先头部队,拍下哈马斯武装人员留下的火箭弹,在房屋里发现的伪装成人形的诱饵炸弹等等,发布到官方网站上,以此作为哈马斯武装“恐怖袭击”的证据,反衬以军出兵的正当性。
进入21世纪后一直处于战争状态的美军,对于通过军事图片宣传塑造形象更有心得。无论是伊拉克还是阿富汗的战地照片,很少能看见刺激感官的血腥场景,出现在画面中的美军士兵大都是精神饱满、军装整齐的正面形象,仿佛置身于一场无痛无血的虚拟战争游戏。这是美军在历次对外战争中总结出的经验,是应付反战舆论的有效战术。如果对照美军公布的军事图片与媒体记者拍摄的图片,会发现两者差别明显。2005年第48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中,美国摄影记者戴维?罗伯特?斯旺森拍摄的驻伊美军士兵遭遇伏击的照片获新闻类单幅照片二等奖。镜头中美军军车玻璃密布着10个弹洞,坐在车内的美军士兵满脸惊恐。而在美国军方网站刊发的图片中,是看不到这种“负面”表情的。
公开化、社交化、形象塑造
外军军事图片宣传一直标榜“公开化”,在常态化的军事图片宣传中,美军对军事图片宣传最为重视,不但国防部官方网站上有专门的图片频道,各大军种各大司令部甚至各部队的官方网站上都有图片专栏。除此之外,还开通了专业的图片视频网站“国防视频及图片发布系统”(DVIDS),类似一个基层报道员投稿库,每天发布的图片数以百计,内容几乎涵盖美军各军种部队训练生活的场景。
但外军军事宣传的“公开化”并不是自然透明的,而是经过严格筛选和保密审查的。例如许多外军官网在发布特种部队作战训练图片时,特种兵的面部往往要打上“马赛克”;以军发布的图片中涉及军用电脑的,屏幕上的内容都要涂抹覆盖;军事训练图片中涉及先进装备的,更要严格审查。2014年2月3日,加拿大陆军摄影记者帕特里克?布兰查德在报道“白色阵风2014”军演时,拍摄了一组带有先进观瞄系统的C-16榴弹发射器的图片。笔者在一个海外军事图片网站上看到后,便按惯例登录加拿大国防部官方网站,准备下载高清原图,不料找遍加拿大军方数个图片专栏也没有找到,最后返回军事图片网站,却发现连这里的图片链接也被删除。类似的经历,笔者曾多次遇到过,也因此对外军军事宣传的保密纪律印象深刻。
外军军事宣传比较注重受众群体的变化,主动跟踪受众使用媒体的喜好,随之不断尝试新的发布平台。笔者在搜索外军军事图片时,发现其发布平台早已不再是传统的官方网站独家发布,而是越来越多样化,最初是开官方博客,近年来又积极跟风网络社交,试水社交图片分享网站。当你点击进入外军官方网站时,往往会发现其主页上列出“脸谱”“推特”等社交网站链接,可以方便地将图片分享到社交网站。而当你点击进入英国国防部在社交图片分享网站Flickr的网页时,也会发现每张图片下面都跟着一串链接:去官网的、去“脸谱”的,去“推特”的……
这种变化,就是为了紧跟读者。任何国家的军方网站都不是点击量很高的人气网站,要追求最大传播效果,军事宣传就要主动出击,寻找人群聚集的地方,紧追受众的脚步。点击量去了哪里,宣传就要跟去哪里。
外军军事图片宣传的目的是向媒体和民众展示军人形象,美化军营生活,以赢得舆论支持,吸引适龄青年参军入伍,这也决定了其表现方式是典型的正面“形象塑造”。反映军事训练的图片,重点突出其军队的专业化和先进水平;反映军队生活的图片,着力表现其生活的多彩和活力;反映军营文化的图片,注重凸显其部队的传统和荣誉;反映其参加非军事行动的图片,则宣传味更浓。官兵满面笑容与当地儿童的合影,几乎是外宣图片的标准套路……
为了追求“形象塑造”的效果,外军军事图片中设计和摆拍的痕迹比比皆是,有时甚至能看出PS制作的马脚。在选题标准上,同样是政治性压倒可读性。2009年5月12日,《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了美联社记者在阿富汗科里加尔山谷雷斯特雷波前线基地抓拍的一张照片,当时基地遭到塔利班武装袭击,19岁的美军士兵波伊德慌乱之中穿着粉红内裤跳进战壕。照片刊发后笑果十足,据说波伊德的父亲看到报纸后大笑5分钟,全球媒体纷纷转载。这种照片虽然传播力很强,却永远不会出现在美军网站的图片专栏里,因为“粉红裤衩”绝对不符合美军“形象塑造”的标准。(作者颜军系解放军报社后备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