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经贸合作“知天命”之年“再出发”

时间:2014-05-06 11: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提及中非关系,很多人会想起半个世纪前时任中国总理周恩来的非洲之行。1963年12月至1964年2月,周恩来对包括埃塞俄比亚在内的非洲十国进行了访问。这一长达五十余天的历史性出访掀起了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建交的第一波高潮,也掀开了中非经贸合作的新篇章。

  50年后的今天,新任中国总理李克强即将开始对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四国进行他就任总理以来的首访。人们期待着,李克强此行将为迈入“知天命”之年的中非关系注入新的活力,新时期中非经贸合作的“升级版”呼之欲出。

  “去年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时,明确了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体现在经贸合作领域,中非可谓是‘机遇共同体’——双方互为彼此进一步发展的机遇。”非洲事务研究专家、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向中新社记者指出。

  刘鸿武认为,当前中非发展处于“特殊战略机遇期”。他解释道,随着全球发展动力越来越倚重于南方国家,中非已经形成了一种“梯度结构”——中国的发展可为非洲提供其工业化所需的大量资金、技术及人才,而随着非洲由相对贫困状态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一个逾10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又将为中国提供新一轮增长动力。

  数据显示,从2009年起,中国已经连续五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也是非洲新兴投资重要来源地,非洲则是中国重要进口来源地和海外第二大承包工程市场。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的存量达250亿美元,在非投资中企超过2500家。

  “中非之间的经贸合作之前更多体现在量上,下一步的合作有必要更多向质的层面迈进。”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西亚非洲所副所长徐伟忠向中新社记者指出,中非之间的经贸合作此前一直由传统商品贸易和工程承包推动。接下来一段时期,中非应着力于在投资合作领域“更上层楼”。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王成安对此表示赞同,他对中新社记者指出,无论是从国际社会对非投资总额还是非洲对外资的需求量来说,中国对非投资总额仍占“很小一部分”。王成安期望借助高层的访问,让非洲投资环境为更多中国企业所知,从而促进中国企业对非投资。

  徐伟忠指出,鉴于中国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今后一段时期,一些国内过剩产能或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可以考虑向非洲转移。“非洲在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这些产业的转移不仅可以实现中国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更有助于促进非洲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徐伟忠指出。

  “中国历来致力于推动非洲的国家能力、发展能力建设。”刘鸿武指出,未来一段时期,非洲将在跨国、跨区域的一体化方面有所进展,其中蕴藏着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机遇,中国在其中大有可为。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对非政策历来重视共赢。著名的中国“对外援助八项原则”,便是周恩来在前述访非之行中提出的。其中的多项原则,如“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等,一时在国际社会传为佳话。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在对非援助中,一直恪守这些原则,中国的身体力行赢得了非洲国家的尊重和国际社会的认可。”王成安说。

  人们注意到,李克强对非访问即将展开,在此期间,中非双方预计将签署近60份合作文件,涵盖经贸、文化、农业、卫生、人员培训等多个领域。这些合作项目无疑将进一步增进非洲国家民众的福祉,从而为新时期中非经贸合作“加油”。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