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在格鲁吉亚爆发玫瑰革命开始,“颜色革命”成为国际社会一个高频词语。从乌克兰、伊拉克、叙利亚,到吉尔吉斯斯坦、突尼斯,“颜色革命”频频上演,政权频繁更迭。如今,动乱再度席卷乌克兰,泰国也深陷政权更迭的怪圈不能自拔。在这些“革命”中,“街头政治”无处不在。西方媒体往往将推翻他们不喜欢的领导人的街头政治运动称为“追求民主的伟大努力”。然而同样是街头政治,另外一些事件却被冠以“无政府主义骚乱”甚至“共产主义幽灵”的名号。
无关民主
民主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种社会状态,其定义很多,但其核心精神都是“平等、自由、法治”,基本原则包括:多数原则、少数原则和程序原则。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杨光斌教授认为,“我们讲的民主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程序的民主即制度民主,即让人民以合法律的形式去参与政治。一种是实质民主,即让人民享有善治的福利。”也就是说,民主应当包含法定程序,应当代表大多数的意见,并且最终结果是让人民享有善治的福利。
然而,从中亚到西亚北非再到东南亚,从格鲁吉亚、乌克兰到埃及、叙利亚再到乌克兰,却给人另一种感觉。人们走上街头,高举“人权”、“民主”、“自由”的旗帜,给当局施压,甚至推翻政府,“民主”的外衣下,“街头政治”暗流汹涌。
今天美国也还在不断发生着类似“占领华尔街”运动、茶党运动等“街头政治”,只是大多数参与街头运动的人并没有说,让“街头的声音”取代选举结果、取代议会讨论、取代法院判决。而乌克兰等国的“街头政治”绕过了法定选举议程,就不符合民主的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金灿荣教授认为,“乌克兰、北非一些国家发生的政治运动并不符合西方的民主程序。西方民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一人一票,通过选举更换领导人。但‘颜色革命’中发生的这些街头政治运动,是通过抗议示威——比如格鲁吉亚,就是通过直接占领议会,逼迫现任领导人辞职。”虽然有人将其称为“民主的胜利”,但这种民主却和民主的本义是相悖的。
推翻当权政府之后,获胜的一方也会进行选举,但金灿荣教授指出,“这实际上相当于提前把一部分政治力量排除在外了。”这种所谓的“民主政治”,只是部分人意愿的表达。
乌克兰政坛一直不平静。2004年11月,乌克兰官方宣布亚努科维奇赢得大选,但支持尤先科的反对派指责选举存在舞弊,国内爆发了大规模抗议。新一轮大选中,尤先科在选举中胜出,季莫申科出任总理。之后,尤先科与季莫申科出现裂痕,在之后遇到的街头抗议活动中,尤先科又以此拉拢他的老搭档季莫申科出任总理。
民主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但在一些国家,“街头政治”非但没有迎来民主,反而带来政权的频繁更迭,不断的暴力冲突。泰国从上世纪30年代起已经历了19次政变;土耳其自上世纪60年代已发生了4次政变……
金灿荣教授认为,“通过街头政治运动去推翻现任政府,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先例。因为只要有人开始不遵守游戏规则去推翻政府、夺取政权,那么人人都可以不守规则,这就造成政治局面的不安定。”因此,动乱成为这些国家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