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和她的家人刚刚结束了为期七天的中国之行。这几天,作为中美两国的靓丽名片,“丽媛Style”和“米歇尔Style”相映生辉、相得益彰,为今年中美关系增加了一道温馨亮丽的风景。米歇尔女士的访问无疑是高超的“夫人外交”,也有人称之为“柔和的调味剂”。我们不妨更多从人文的角度看待此次访问,因为人文交流也是中美关系的主角,而非“配角”或者“添加剂”。
习近平主席曾说过,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对于中美关系,人们关注了太多地缘政治的猜忌、意识形态的分歧、经济利益的纠葛,却往往容易忽视一点:中美关系从根本上讲是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是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中美关系解冻始于人文交流。中国人讲“百闻不如一见”,美国人也讲国际交流最关键的环节是“最后三英尺”的面对面沟通。米歇尔女士此行包含了故宫、长城、烤鸭、兵马俑、大熊猫等鲜明的中国元素,相信这些鲜活的见闻和亲历会帮助美国第一家庭真实地了解这个东方国度。正如她在北大演讲时援引一句中国古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今天,中美之间每年的人员往来已经超过400万人次,平均每天有1.1万人往返于太平洋两岸。这与过去相比是历史性的进步。但是对于总共拥有16亿人口的两个大国,及利益紧密交融的两个重要贸易伙伴,这样的人员往来水平还远远不够。第一次到中国的美国人常说,他们看到的中国和他们在美国得到的印象迥然不同:中国社会繁荣开放,资讯丰富多元,人民安居乐业、淳朴友好。常去美国的中国人也会感到,时有耳闻的反华杂音也代表不了美国的老百姓,美国人民善良、坦诚、热情,很容易打交道、交朋友。如果中美两国能有更多的人像米歇尔女士一样,去对方的国家旅行,学习对方的语言、品尝特色的美食、了解异国的文化,必然有助于化解中美之间的误解和误判,打开猜疑和不信任的心结。
教育是米歇尔女士这次访问的重要主题。教育对中美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国也以教育立国闻名于世。教育改变命运,米歇尔女士本人就是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典范。她此行在北大的演讲更是以留学为关键词,鼓励美国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国学生走出国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教育事关中美两国年轻一代的成长。与米歇尔女士同行的两个女儿玛丽亚和萨莎,此次中国之行想必是愉快而难忘的。她们不仅亲身感受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也结识了热情友好的中国小伙伴们。正如习近平主席会见米歇尔女士时所说:“两国年轻一代可以通过交流扩展知识和视野,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米歇尔女士在访华日记中明确了其此行的初衷,即“教育的价值和不同国家年轻人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中美应加深年轻一代对对方国家的理解和认知,让中美友谊之树长青、中美关系之树根深叶茂。
在美国,主张对华友好的知华派被称为“panda hugger”(熊猫拥抱者),美国国内对于他们还有一些不理性的非议。希望我们的美国朋友能够多一些像米歇尔女士这样的“串门”,来亲身感受今天的中国,更全面地了解真实的中国,以客观理性的“中国观”,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作者为国际问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