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局势演进至今,危险的导线还远未拔除,国内国际多种关系交织挤压、缠斗,令形势向错综化、长期化发展。决定局势的核心因素是乌克兰当局和乌克兰人民,尽管当下显露的是明显的隔阂和分裂。
乌克兰局势演进至今,危险的导线还远未拔除,国内国际多种关系交织挤压、缠斗,令形势向错综化、长期化发展。这是一场脉络纷乱的攻伐,相关各方包括乌克兰、美国、欧盟,还泛化至部分前苏联共和国,另一层面的关系关乎俄乌关系、乌克兰东西部关系以及处于焦点的克里米亚。谈判、制裁、武力威慑等种种手段掺杂运用,但各方强烈的利益攸关和胜负意念,使这场博弈短时难见输赢,至少目前看不到局势转好的迹象,反倒是重复、加重的威胁和挑衅,令对话妥协的空间收窄。
当下的交锋更多表现在政治对抗和道义争夺。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议长康斯坦丁诺夫一方面表示克里米亚强烈的向俄倾向,称驻当地乌军部队已基本处于克里米亚当局的控制之下,另一方面向乌克兰当局示强,称准备反击一切来自乌克兰首都基辅的“挑衅行为”。乌克兰临时总理阿尔谢尼·亚采纽克则对内对外喊话,称乌克兰寸土不让,“俄罗斯及其总统要明白,我们不会让出乌克兰的一寸土地”。在外部,欧盟的首轮制裁即将出台,计划中断同俄罗斯的简化签证手续谈判,美国方面继国务卿克里奔赴基辅显示支持之后,白宫表示奥巴马总统将与乌克兰临时总理阿尔谢尼·亚采纽克会晤,以此突显美国对乌克兰新政府合法性的支持。对此,莫斯科表示出气愤,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公开警告美欧,如果对俄罗斯轻率动作,特别是实施制裁,“必将产生反作用,从而伤害其自身利益。”
感觉到了吗?隔空的外交舆论战仍在僵持中,尽管火药味还不甚浓重,但毫无妥协、灵活的空间。未来一段时间各方征伐要害,一在于克里米亚的地位,二是俄罗斯武装力量的调动。互为底线、互为红线,但凡出现实质性的跨界,加重的对抗将随即而来。
以此回溯历史,容易想起发生在1962年由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坚持要求撤除导弹而引发加勒比海导弹危机。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美苏两方不断升级压力,几乎跨越了核门槛,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最后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其中有不少值得总结、反思的经验教训。
那次危机的直接影响是,一方面,美苏更深刻地认识到双方在避免核对抗、维持核垄断方面有着相互吻合的利益,无妥协的对抗可能招致双方都无法承受的损失;另一方面,导弹危机促使克里姆林宫下决心大力发展核武器,改变劣势,也使得美苏之间的战略碰撞更为激烈。相较于半个世纪前的那场对抗,当前乌克兰形势当然远不到一触即发的危险程度,但无人愿意否认当年冷战的思维仍可能还魂,无人排除持续的对抗会对各方造成伤害,但现实的黑色幽默是,灵活而具妥协性的政治解决都不是各方愿意首发的那张牌。
既然无人否认乌克兰当前局势及其演进必须顾及其历史、民族和现实情况,那么相关各方都需要清醒地辨识各自的核心利益和对方终极诉求。欧洲人必须清楚,乌克兰对俄罗斯的地缘重要性。追溯历史,基辅此地同俄罗斯历史的开端和宗教的、发祥都有着格外的意义,俄罗斯谋求自由之战始于1709年的波尔塔瓦战役,当时的乌克兰曾是血战沙场。就地缘政治的现实而言,乌克兰既是俄罗斯战略的外围和缓冲,也是莫斯科在地中海释放影响力的地域,黑海舰队按照长期租约驻扎在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从种族上而言,乌克兰的俄语系那部分是俄罗斯民族情感的交结之地。就俄罗斯而言,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乌克兰是一个完全享有主权的国家,最近发生的政治动荡显示它存在强大的转向欧洲的力量,这并非强力可以扭转的,而且欧洲以及美国绝不会轻易让这个出现松动的地点无阻拦地滑向过去。
当然,决定局势的核心因素是乌克兰当局和乌克兰人民,尽管当下显露的是明显的隔阂和分裂。当局和民众都无法不理性地认识到,他们这个国家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和语言脉络,无论向俄,还是向欧,最不切实际的是一边倒的倾向,务实、平衡、弥合才是出路。然而现实的讽刺往往在于,利益和诉求之上的攻伐如果融入民族、宗教因素,理性和远见会在零和博弈中游离于边缘,直至实质危险真正逼近,对当下局面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或许令人遗憾,回旋空间还有,逼抢或会加剧,煎熬短难消除。(夏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