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总理李克强将访问巴基斯坦。回顾历史,这位“全天候”伙伴不仅曾是中国通往世界的空中通道,还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中巴友谊是怎样结成的?未来又有哪些潜力可挖?本报专访中国前驻巴基斯坦大使陆树林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兼职教授吴永年。
相互援助奠定友谊
本报记者:如何评价目前的中巴关系?是什么契机使得两国关系如此紧密?
陆树林:我们常用“四好”来形容中巴关系:好邻居、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这种全天候、全方位、多层次的友好关系历久弥新。
巴基斯坦不仅是最早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之一,也是首个伊斯兰国家。上世纪60年代,中巴顺利解决了边界问题,两国关系发展走入快车道。在巴遭遇经济困难、领土主权受威胁时,中方始终坚决站在巴基斯坦一边。中方历年援建的诸多项目,如中巴喀喇昆仑公路、恰希玛核电站、瓜达尔深水港等等,对巴经济和国防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援助是相互的。巴基斯坦也在许多方面给予中国宝贵支持。例如,巴多次帮助中国拓展外交空间:上世纪70年代初,巴基斯坦居中传话,精心安排时任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促成中美关系正常化。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台湾、西藏、人权等问题上,巴方都坚决支持中国。当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为解中国之急,巴方把全部储备帐篷都运到了中国。
李克强将晤谢里夫
本报记者:眼下正值巴基斯坦“选举月”,在此特殊时期,李克强总理是否会与穆盟(谢里夫派)领导人谢里夫见面?
陆树林:特殊的时间点正说明两国间特殊的友好关系。中国新一届政府上任不久,巴基斯坦新政府正在酝酿中,李克强总理此访将是一次承上启下、开拓新局面的访问。他将同巴总统、看守政府总理进行会谈,结识将要成为巴新领导人的穆盟领导人谢里夫等,也将会见其他政党领导人。根据最新报道,谢里夫届时将去拜会李克强总理,他们将就两国间关系展开讨论。谢里夫对中国有相当深的了解,两度出任总理期间都曾来华访问。听我朋友介绍,谢里夫早年就从事中巴友好工作,还曾担任拉合尔中巴友好协会秘书。
吴永年:谢里夫称得上是“知华派”政治家,他若当选总理,预计很快会安排来华访问。
“中国人”就是“蜜糖”
本报记者:巴民间对中国有着怎样的感情?
陆树林:在巴国语乌尔都语里,“中国人”和“糖”是一个字,因此,对巴基斯坦人来说,一提中国人总有甜蜜的感觉。我常听巴基斯坦人说,巴国内有很多矛盾,但有一个问题全国上下高度一致,那就是对华友好。在我任大使时,曾有位父亲带着十几岁的女儿,专程从另一座城市赶到首都来见我,理由是小女孩在课堂上听到很多中国帮助巴基斯坦的故事,产生了想要见见中国大使的强烈愿望。当时,小女孩说了一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她说:巴基斯坦有很多朋友,有些是自私自利的朋友,而中国是真诚的朋友。
吴永年:巴民众对中国人的感情,有时让我觉得受宠若惊。一次,我所在的一个中方代表团即将离开巴基斯坦,赶赴机场候机厅时,距离登机时间只有十来分钟,巴方接待人员坚持泡奶茶款待我们。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援建涉及方方面面,巴民众有目共睹。他们知道,中国是“铁哥们”。
经贸合作层级提升
本报记者:中巴经贸合作相对滞后,原因何在?未来两国合作还有哪些可望加强的领域?
吴永年:中巴贸易额较低,关键问题是匹配度低、贸易不平衡。中方贸易顺差很大,但巴方却没有更好的产品与中国市场交汇。此外,巴安全环境不理想,也成为两国经贸合作的障碍之一。
陆树林:中巴经济互补性总体较强。本世纪以来,两国经济合作已取得了长足发展:1999年,中巴贸易额仅两三亿美元,2002年也才达到十余亿美元,现在已达到逾120亿美元。
中巴经贸合作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援助项目为主——上世纪80年代大力开展劳务承包——近些年双向投资增长、多样化合作势头良好的成长轨迹。中巴都有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两国已建成自贸区。巴基斯坦欢迎中国国营和民营企业赴巴投资,建设工业园区。我个人认为,中巴修建贯通两国的铁路只是时间问题。我相信,随着巴政局逐步走向稳定、国民经济得到改善,中巴贸易和经济合作关系将得到更快发展。(《解放日报》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07:国际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