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正在“象山咖啡”的操作间筛选咖啡豆。本报记者 于景浩摄
30年前,包括泰国北部在内的“金三角”地区曾是全球最大的毒品产地。为铲除毒品生存的土壤,泰国政府自1983年开始在泰北推行替代种植计划,取得了很大成功。本报记者探访了位于“金三角”腹地、泰国最北端的清莱府湄岁县茶房村,该村如今已变身为清莱著名的茶叶之乡。然而,解决毒品问题并不能单靠替代种植本身,还需要根除毒品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土壤。
发展替代种植是铲除毒品生存土壤的路径之一
从泰国北部的清莱市乘车向西南出发,经过近2个多小时的颠簸,本报记者到达一处幽静的山谷。这里就是清莱府湄岁县的茶房村,清莱著名的茶叶之乡,这里出产的乌龙茶、绿茶等产品远近闻名。
清莱位于泰国最北端,地处“金三角”腹地。这里少数民族众多,傈僳、拉祜、阿卡、克伦、苗族、掸族等民族杂居其间。历史上,一些居住在偏远山区的山民曾经长期以刀耕火种的方式种植罂粟,并主要以此为生,毒品问题一度成为困扰泰北的一大难题。30年前,包括泰北在内的“金三角”地区曾是全球最大的毒品产地,其毒品网络遍布东南亚,并远销欧洲和美国。
本报记者在泰北采访时,中老缅泰4国正在“金三角”地区集中开展联合扫毒行动。自2011年以来,4国还在湄公河流域建立起联合巡航机制,对毒品犯罪产生重要威慑作用。大毒枭糯康的落网并在中国被处决,突显了4国联合禁毒的成果。要彻底消除毒品,必须铲除其生存的土壤,发展替代种植已经被证明是路径之一。
2012年泰国罂粟种植面积比高峰时期减少95.1%
泰国国家禁毒委员会下属的毒品作物监察研究所主任差尼维卡蓬告诉本报记者,泰国政府自1983年开始在泰北推行替代种植计划,包括泰国王室资金支持的“通山发展工程”和泰国禁毒委员会、泰国高地农业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在泰北等地推动的茶叶、花卉、咖啡、蔬菜等经济作物替代种植,获得巨大成功。根据泰国国家禁毒委员会的空中调查和实地走访,2012年泰国罂粟种植面积减少到208.59公顷,主要分布在泰北清迈、清莱、湄宏颂、达府等地区,相比高峰时期1980年的种植面积减少了95.1%。
万伟优质有机茶叶生产者互助协会主席素帕猜告诉本报记者,该协会是茶房村农民自发成立的机构,目前会员有120户茶农,拥有近4.8万亩茶园,每天出产的茶叶达5000千克。互助协会负责收购、加工茶叶,并对茶园进行包装和品牌营销。同时,清莱皇太后大学茶叶研究所的专家入驻该村,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互助协会进行品牌推广。
拥有120亩茶园的茶农帕迪帕萨对本报记者说,他的茶园有60名工人,茶园每年的收入大概在100万泰铢(1元人民币约合4.7泰铢)。素帕猜对本报记者说:“罂粟在茶房村一带早就绝迹了,依靠茶叶经济和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等,当地许多农民都富了起来,没有人会去种植非法作物。”
湄岁县象山村的阿卡族少年卡萨达吞告诉本报记者,他的祖父在20年前和其他40户阿卡族山民一起放弃了传统的罂粟种植,开始学习种植咖啡。在泰国高地农业发展研究中心的帮助下,象山村的咖啡种植业越做越大。卡萨达吞的祖父连同其他农民成立了一家名为“象山咖啡”的企业,如今已成为泰国最负盛名的咖啡生产企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