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景。本报记者 丁刚摄
张芳曼制图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新加坡居民的收入也有了大幅提升。作为“东亚模式”的佼佼者,新加坡成功故事的背后,也有遭受挫折的经历。本报记者近日赴新加坡采访,采写了这组报道,希望能为读者揭示新加坡国民收入增长的奥秘。
收入增长,不只是多赚钱
新加坡不养懒人,这是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名言。在新加坡采访,听到最多的是,新加坡能给所有国民最大的福利就是非常充分的就业。就业是新加坡经济政策的核心。围绕这个大前提,新加坡在整个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非常强调经济发展和就业、收入的相关性,整个社会的政策设计也围绕就业这盘棋展开。
居民找工作,需要良好的就业环境。有工作,才有收入。政府并不是直接为居民提供福利,而是通过“亲商”政策来达到亲民的目的。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商环境,减少企业税负、提供贷款和补贴,建立服务型政府,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政策透明,政府廉洁,法制完善,这一系列政策都配合“亲商”政策展开。世界银行近年来发布的企业营商环境指数中,新加坡排名第一。
居民找工作,需要就业竞争力。教育制度和在职培训也是这盘棋上的重点。新加坡十分重视教育投入,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从1980年到1990年增加了大约2倍,到2000年又增加了1.8倍。同时,政府积极做好在职培训,及时和企业沟通,对职工进行在职培训提供高额补贴。《2012—201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认为新加坡的教育质量全球第三,数学和科学教育质量全球第一,新加坡人是全球最有效率的劳动队伍之一。
居民有房可居,才能乐于工作。新加坡“居者有其屋”计划是基本国策,实行了近40年。和世界大多数国家将公共住房作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提供给低收入家庭不同,新加坡大部分人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里,这些叫做组屋的房子已经成为花园城市的一部分。因为开放经济体的客观要求,新加坡一直存在着两个劳动力市场,高端人才因为具有国际竞争力,所以收入较高,低端人才则因为廉价外劳的涌入而收入较低。然而收入差距较大的现实并没有引起社会的不安定,这与“居者有其屋”有很大关系。
新加坡政府并没有拿出巨大的财政支出来承担每个人的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障。因为财政支出扩大,意味着需要提高税负、增加企业和国民的负担。新加坡每个人都有公积金,可以用来买房、教育、看病、养老以及投资等。公积金是由个人和雇主共同缴纳的。国家提供的是就业机会,让每个国民通过就业来取得收入,从而拥有公积金。当然,对于最困难的人,政府会提供最后的保障。
在新加坡,收入增加不再是简单的收入问题。首先,把经济增长包括进行产业升级作为国民收入增长的源头。其次,为了收入源头不断,降低企业税负,用就业福利代替西方普惠性福利。最后,控制生产成本,同时降低衣食住行的成本,包括住房、医疗、养老和教育等。当一个社会,有企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有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力参与就业,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撑就业,居民收入增加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棋道,在于布局。布局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一盘棋的结果。国家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亦是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