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印战略经济对话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当前全球经济深陷泥沼、发达经济体的动荡和低迷正在向发展中国家扩散,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在亚洲举足轻重的国家举行此次对话引起广泛关注。
这次会议一天,时间虽短,但成果丰硕。在经济方面,双方签署了联合研究、铁路、软件、工业能效等部门间的合作备忘录和总额为48亿美元的企业间双向投资意向协议。两国在绿色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节能环保产业等方面也展开了务实合作。
在战略上,中国把印度作为美国之外唯一开展战略经济对话的国家,凸显出对印度这个新兴大国伙伴的重视和善意,这也正是印度所乐见的。这一态势有助于构建多极而和谐的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翟东升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说,举行机制性的中印战略经济对话,对于协调双方的宏观经济政策,相互借鉴对方的发展和改革经验,促进两国在经贸和产业领域中的务实合作具有重要而实际的意义。
在中印两国历史上,曾有过边界冲突,至今也仍存在悬而未决的边界争端。但是在近两年的战略经济对话上,两国避谈领土问题,经贸合作是主要议题。在双方共同努力下,领土争议迄今为止并未对双方经贸合作构成障碍。
到目前为止,中印双方的经贸往来发展很快,然而,因为各自优势和指导思想的差异,中印之间存在贸易失衡、投资壁垒等问题,这对两国经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不利。好在中印双方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乐意通过战略经济对话形式解决发展中必然出现的问题。由于双方的经济实力和潜力巨大,未来双方经贸发展空间仍旧非常广大。
毫不讳言,从现实看,今天的印度在全球地缘政治中享有一种“较小威胁”的有利地位。在其它大国眼中,印度不是最紧迫和首要的威胁与挑战,却是可以利用和拉拢的对象。2008年之后,美日等国显然乐见中印关系的恶化,以便把印度拉入对华遏制和包围的地缘政治布局之中。
翟东升说,在此背景下,中国应当尊重印度结构性战略优势,一方面搁置领土争议,尽可能维护好双边关系,做好危机管控;另一方面,通过经贸合作的“热”来对冲掉地缘政治的“冷”,努力维护和坚持睦邻友好大局,主动塑造一个有利于中印合作双赢的的战略态势。
“龙象之争”一直是国际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即便当前在印度,也有部分人有一种把中国当成参照系的意识。翟东升认为,印度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存在重大差异。尽管中印两国的制度框架,发展模式,政策组合,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但是印度的问题比中国大得多,改起来也难得多。从中印双方的力量对比来看,中国在各方面似乎都占优势,所以印度方面对华疑惧表现得比较明显,而中国的表现则更加自信。
未来,随着中国劳动力收入的倍增,低端制造业向周边包括印度的国家转移,中印之间的贸易逆差可能缩小。如此看来,中印之间在经济上并不存在明显的竞争,而更多是互补关系。中印之间更应理性抓住合作机遇而非进行所谓的“龙象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