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德里市区外公路上,诸如‘新奇梦之乡’之类的楼盘广告随处可见。一个典型的广告牌上,一对年轻夫妇站在修剪整齐的草坪上,广告语写着:‘这才是生活!’然而,继续开车前行,你将发现这里的生活既不新奇,也没有人们梦想的东西:动物在肮脏的街道上游荡,儿童看上去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日前兴冲冲地前往一心要当大国的印度时却感到许多困惑。实际上,同样困惑的还有印度的多数老百姓。尽管印度一些媒体和政要频频掀起一轮轮“成为‘金砖四国’领跑者”的宣传攻势,但《环球时报》记者前不久在印度采访时发现,印度的社会生态有点像五彩的印度纱丽,外表绚丽,但很多人却仍在为日常生活而挣扎。
“城乡结合部”哪儿都有
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抛下掷地有声的豪言:“当今世界上只有美、苏、中三国雄视全球,第四个大国非印度莫属。以印度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流角色的。要么成为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然而,现实与尼赫鲁的理想有很大差距。《环球时报》记者一走出十分气派的新德里机场,就感觉到了杂乱无章的“城乡结合部”,坑洼不平的道路上什么车子都有,大卡车、小货车、公交车、人力三轮车、摩托车,五花八门的车子疾驶而过,周围黑漆漆的,照明设施少得可怜。新德里既有气势恢弘的中央政府建筑群,有豪华高档的富人区,但更多的是简陋不堪的贫民窟。富人区都是一栋栋小洋楼,绿色植物满园;贫民窟却是鳞次栉比的小破低矮房子一排排连着,一些高架桥下都搭建了一溜拥挤不堪的小板房和塑料棚,衣服一排排地晾在铁栅栏上。
无论是新德里等大城市,还是像拥有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泰姬陵的旅游胜地阿格拉以及印度的“宗教圣城”瓦拉纳西,各种豪华、漂亮的建筑与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低矮贫民窟紧紧地挨在一起。让人叹为观止的泰姬陵外没多远处就是一个脏乱破旧的世界,沿街杂耍、叫卖和乞讨的声音汇成一股洪流。
让许多印度学者自豪的“人口红利”似乎在把多数下一代往贫民窟里赶。近几年,由于城市人口大增,印度许多城市房价直线攀升。当地人告诉我们,新德里房价十年涨了五六倍,买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的房子要2000万卢比(100卢比约合11.4元人民币)。买不起就租,但租一套二室一厅的房子,地段稍好一些,月租金需要六七千卢比,相当于一个白领一个月工资。高昂的房价让年轻人望而却步,想结婚只能住在父母家。那些收入更低的打工者只好住在贫民窟。还有很多人根本没有住处,家就在马路边,随意用竹竿挑块塑料布围一下就是家。
“穷人的火车”和“开放的道路”
由于航班因大罢工被取消,《环球时报》记者包了中巴车从新德里前往达兰萨拉采访,不到700公里的路程却开了将近20小时,其间车子两次坏在路上,也不知是车的问题还是路的问题。尽管道路坑坑洼洼,沿途关卡设置一点不少,都需要交过路费。《环球时报》记者曾下车随司机走过高高低低的“碎石子路”去交过路费,看到许多载着满满当当的大货车排着长长的队,望不到头。
有印度专家感慨,“我们要有8000英里的高速公路,才能使交通状况大为改善”。但印度外交部一位资深官员对记者坦言,如果按照全封闭高速公路标准去衡量,印度目前绝大部分的高速公路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高速路,只相当于中国普通的国道或省级公路。印度公路除了个别路段是全封闭的,基本上是“全开放”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甚至连牛车马车都能上。在这样人车畜共行的“高速公路”上,200多公里耗去5个小时是“家常便饭”。
有印度学者说,印度何尝不明白“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但由于受征地、拆迁建筑物、清除非法占地等原因制约,印度修路速度慢,一座桥要修3年,修一条普通公路更不知要等多少年。1998年,印度政府曾立项修建的“黄金四角”国家高速路发展计划,全面连接新德里、孟买、金奈和加尔各答四大城市,但到现在也没有竣工。印度著名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的学者与记者座谈时无奈地自嘲道,“放心好了,你们从德里到达兰萨拉都花了近20个小时,想想我们的登月速度能有多快。”
走公路“不靠谱”,一直让印度人引以为骄傲的铁路也快不到哪里去。印度是亚洲最早拥有火车和铁路的国家,铁路总里程曾一度雄踞亚洲第一。圣雄甘地曾把火车称为“穷人的火车”。在老旧的瓦拉纳西火车站,曾经历多次中国春运的《环球时报》记者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不仅在站前广场和大厅里,就连站台前都是密密麻麻的人。一有车抵达,站台前就会涌起一股“洪峰”,大包小包的人群把记者卷到车上,没等人站稳,火车门也不关就开动了。为了防止人扒车窗,车窗都安了三四道铁栏杆。不仅卧铺上坐满了人,过道的座位也分上下,据说这样是为了容纳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