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何以演变成“美国之冬”

时间:2012-09-19 09:40   来源:中国网

  9月11日,利比亚和埃及两国爆发示威活动,抗议一部涉嫌诋毁伊斯兰教与先知默罕默德的美国电影《穆斯林的无知》上映,造成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及3名外交官身亡,进而引发多个国家伊斯兰教教徒掀起“反美浪潮”,并从中东北非扩大到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和英国、丹麦、荷兰等西方国家,且引发了流血冲突。(9月18日《人民日报》)美国一手导演的“阿拉伯之春”演变成“美国之冬”,值得美国反思。

  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一方面表面上对伊斯兰世界采取顺从、尊重和接触政策,另一方面又以反恐的名义出兵伊拉克和阿富汗,用武力推翻了萨达姆、塔利班政权,按美国民主模式扶植了新政权。近年来,作为承接小布什“大中东民主计划”的后续行动,奥巴马政府在中东北非狂风暴雨般地掀起了“阿拉伯之春”革命,帮助埃及、突尼斯、也门和利比亚推翻了这些国家的专制政权。本来以为“这波民主海啸将席卷整个地区”,结果令美国深感失望,乃至使自己陷入全球反美风暴的尴尬境地。

  为什么穆斯林如此恨美国?对于这个美国媒体不断发出的疑问,海湾新闻网给出的回答是:那部侮辱伊斯兰教先知的美国电影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它所激起的是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对美国政策数十年不满的彻底爆发。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贺文萍分析称,其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深层次因素:一是卡扎菲之后的利比亚不仅远未迎来“民主”与“自由”,而且稳定与安全环境堪忧;二是利比亚和埃及等北非国家在经历了政治和社会变革之后,随着伊斯兰势力的整体强势崛起,伊斯兰激进势力的影响也在扩大,其反对西方、反对美国亲以色列的外交政策以及维护宗教信仰“纯正性”与“神圣性”的立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三是美国对该地区的上述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其固有的傲慢、文化优越感和缺乏对其他宗教的包容性,也是这一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例如,1989年英国作家萨曼·拉什迪出版的亵渎先知穆罕默德的《撒旦诗篇》,今年2月发生的北约驻阿富汗安全援助部队焚烧《古兰经》事件。她认为,这说明,美国不遗余力在中东北非地区推动所谓“民主化变革”以及亲以色列外交政策的失败。贺文萍研究员的系统分析,大概切中了问题的要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以自身利益为核心,奉行霸权主义对外政策,采用包括发动战争在内的各种手段,推行所谓“普世价值观”,以维护其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控制权。正如一些阿拉伯媒体所言,美国表面上是“世界警察”,而实质上是麻烦制造者,不断给世界的平稳发展添乱。正是美国残酷血腥的中东政策导致了该地区反美情绪和针对美国的暴力事件。既然播种了仇恨的种子,就应该吞下仇恨的果实,这就是所谓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针对伊斯兰世界在全球掀起的反美风暴,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哈斯对《纽约时报》说,“在可以预见乃至更远的未来,中东将带给美国各种困难抉择以及挫败感”。美国大选即将临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无论奥巴马、罗姆尼谁当政,是不是可以检讨一下美国的对外政策呢?但是,让美国放弃霸权主义,不再叫卖“普世价值”,很难。

编辑:扶海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