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一周,中国外交的两项重要议程分别是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以及日本外务省的副大臣山口壮前往北京递交首相野田佳彦的亲笔信。而今年分别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也是中德建交40周年。为何中德和中日关系一冷一热,反差如此大?
默克尔上周的访华是这位德国铁娘子自2005年上任以来的第6次访华,也是今年的第二次访华。德国《图片报》开玩笑说,默克尔会见“中国同志”的次数甚至多过见奥巴马。如此密集的中德高层互访背后是两国关系的迅速升温,“经济唱戏”成为中德关系的主要内容。仅以此次默尔克访华为例,她带来了7位内阁部长,中德一口气签署了10多项协议,其中包括中国将订购50架空客飞机,合同价值约35亿美元。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日关系却陷入本世纪的第二次低谷。进入本世纪后,小泉纯一郎以日本首相身份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给中日关系造成极大冲击。2006年10月,安倍晋三开启了中日关系的“破冰之旅”,两国高层的积极互动逐渐使中日关系走出低谷。然而,2009年9月民主党上台执政后,除了鸠山内阁时期中日关系有短时间的回暖之外,一直都在低谷中徘徊。近来,一些右翼政客的拙劣表演,大有抢夺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庆典风头之势,这不免使人担心,中日关系究竟向何处发展?
同样是40年的双边关系,为何中德关系要远比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其实仔细数来,中德关系一直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中最稳定的,中德之间没有结构性矛盾。中国民众对德国的印象也是积极的,尤其是德国人的严谨精神和世界领先的工业制造水平等。中日关系则由于历史问题、领土争端等因素一直徘徊反复,两国的民间互信也有很大提升空间。实际上,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在历史问题上的反思态度就足够日本学习了。
中德关系的稳定发展也将在未来国际战略格局的转变中起重要作用。在德国统一后的二十年里,德国埋头整合欧洲、推动了欧元的诞生,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中心国家。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化,并没有影响德国的战略地位,反而使其变得越来越重要。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正在推动国际战略格局的转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德之间的密切关系意义更加重要。德国完全能够在未来的国际战略格局中扮演更重要的平衡角色。
现在看来,中德关系升温的背后,是双方各自经济利益的需求,德国有中国急需的技术,中国则为德国提供了广阔市场。如果双方在政治领域的共识更多,双边关系的稳定程度将再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