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关系在新时期的发展是考验中国真正成长为世界大国的试金石,也是对中国自身进步性的锤炼。” 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将于19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中非合作对中国的影响时作出如上表述。
王逸舟指出,近年来,中非关系成长迅速,这点从经贸交往上看最为显著。数据显示,中非贸易额从2006年的555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663亿美元。中国连续三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已超过147亿美元,在非设立各类企业2000多家。“非洲国家对中国的最大感受,就是中国作为新兴经济大国的实力。同时,中国的援外队伍在非洲创造了很多奇迹,展现了中国人的勤劳智慧,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但是我们同样看到,‘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论调在非洲仍有市场。”王逸舟说,中国对非洲在文化、政治、社会方面缺乏吸引力。非洲各国政府希望中国去投资,但是在民间,知识分子、媒体的批评声音还是有一些。
这又是因何所致?王逸舟解释,非洲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我们看到,非洲国家的现代意识在增强,对非洲文化的自信心在增强。非洲希望既不受制于西方大国,也不受制于新兴大国。因此当今我们在对非关系中怎样参与塑造,发挥作用,不能仅靠单纯的经贸发展。在新时期,要适应环境,用这代人的方式去实践。
王逸舟强调,新时期的中非关系,在经贸往来迅速增长的同时,我们既要扬长,也要补上短板,对不足的有所改进。中国需要塑造社会全面发展的国家形象,不能只是给人一种“跛足巨人”的感觉。软援助,包括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都需要进一步拓展,并且要推动社会力量的参与。
王逸舟举外国青年志愿者参与对非援助为例,美国平均每年向包括非洲在内的国家派和平队,即青年志愿者四五千人。从1962年到现在的50年间,美国一共派出24万多人。日本的协力团,在过去几年也向外派出4万多人。我们中国也有,但是数字还比较少,和国力、人口规模,以及世界第2的GDP不相适应。
“向海外贷款,继续搞投资建设,是中国发展对非关系的优势。但是我们也可以花更少的钱去组织青年志愿者大规模地走出去,这对培养青年人的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也有帮助。”
“未来中非关系,什么是新型?”王逸舟反问道,政治交往、贸易往来,这方面肯定是要有的,但是新型的含义不止这些,新时期应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发展中非关系。要意识到非洲的成长对我们自己也是帮助和提升,对此,中国要有强烈的紧迫感。(记者 杨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