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南非标准银行网站刊发一篇题为《对当前中非关系一些主要批评的反驳》的文章,对国际上批评和指责中非关系的一些不实论调予以反驳,并对中非关系有关问题进行了澄清。文章认为,中国融入非洲并不像外界臆测的那样排他,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与非洲打交道的方式。中国对非贸易与投资应当被视为非洲国家发展自身经济、培育自身发展理念的重要助力。
新世纪以来,中非关系全面、快速、深入发展。在中非关系发展进程中,中国坚持尊重非洲国家的主权和发展道路,同非洲国家平等相待,向非洲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努力把自身发展寓于与非洲共同发展之中,以自身发展促进非洲的发展,并始终认为中非之间的援助和支持是相互的。西方对中非关系发展的无端指责,归根结底,是维护传统势力范围的惯性霸权思维作祟,是对国际经济政治格局调整的不适应与不甘心。有目共睹的是,平等友好的中非合作,为非洲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南非标准银行网站的这篇文章,对西方的“酸葡萄”心理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代表了非洲人民的心声。正所谓,公道自在人心。
现将《对当前中非关系一些主要批评的反驳》一文摘编如下:
新世纪以来,中非关系迅猛发展,举世瞩目。中国对非援助和贸易投资规模巨大,有效加速了非洲经济增长。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也为希望融入世界的非洲国家上了令人信服的一课。但中国在非存在也引起一些批评声,这些批评很大程度上与数据、事实以及非洲民众的感观不符,造成了很多误解。
论调之一,认为中国对非政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非推行经济结构调整失败、“华盛顿共识”声誉受损的情况下,向非洲提供了一个更容易接受的经济意识形态。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经济的成功颠覆了经济自由度与繁荣度正相关的传统理论。
事实上,过去30多年中国一直在推行市场自由化改革,中国经济自由度保持了每年1.5%的提升速度,经济自由度提高也带来了中国经济自1980年以来几乎每年10%的增长。有关中国经济成功和“华盛顿共识”相矛盾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把问题简单化了,而且人为地把两者引向冲突,让人误以为两者在非洲打一场后冷战时代的代理人战争。这种非“东”即“西”的思维过度强调了意识形态在非洲国家政策取向中的地位。
论调之二,认为在中非贸易中,非洲只向中国出口矿产资源,中国则向非洲出口大量工业制成品,造成非洲制造业“空心化”。
事实上,中国经济发展尚处于资源能源密集型阶段,而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从非洲大量进口能源资源不足为奇。这一状况也并不仅限于中非贸易,非洲与主要贸易伙伴都存在类似情况。2009年化石燃料占非洲对美国出口的85%,占对德国出口的56%。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非洲对华出口同比下降22%,而对日本、美国和法国的出口同比则分别下降了56%、45%和30%。中非贸易发展为非洲经济发展和全球崛起增加了多样性和抵抗力。中国政府已经主动采取了建设性举措,努力实现从非洲进口商品的多元化。中国庞大且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是非洲的机遇。非洲完全有机会从中国巨大的消费潜力中分一杯羹,使自己更有效地融入全球供应链。
论调之三,认为中国作为大国在与非洲打交道时占据不公平优势,批评中国搞“新重商主义”,认为非洲当地没有享受到中非合作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