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5月7日宣誓就职俄罗斯总统,这是世界政治的大事。国际舆论普遍将之视为莫斯科将长期对西方执行强硬路线的信号,它还被大多数观察家看成中俄关系的利好。
这些看法的出发点都是同一个:普京的强势执政风格和他的价值观。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将因为他回到最高位置而被勾勒得更清晰,莫斯科未来被吓唬住或者被忽悠的可能性都变得更小了。
国家关系在很多时候会与领导人的个人好恶南辕北辙,因此不能说普京回到克里姆林宫就等于写好了俄罗斯同西方及其同中国关系的未来大纲。但普京重掌大权,已是中俄顺应“天时”深化战略关系所能期待的最理想的“人和”,普京对西方的深刻认识,以及他的战略构思,都有理由让人相信中俄关系将迎来新的黄金期。
普京面临着带领俄罗斯摆脱对能源经济过度依赖、再工业化并为此开发远东地区的战略使命。中国在对俄罗斯经济互补和地缘便利方面都有天然优势,中俄友好朝今后远远望去,似乎已然是一路绿灯。
然而没有两个世界性的大国会有像模范夫妻一样的和谐相处。中苏上世纪50年代结盟时还闹出了不愉快,并且最终因为没处理好矛盾而分道扬镳。
有中国的俄罗斯问题专家这样总结俄社会对中国的真实态度:看重,借重,怀疑,防范。其中,俄对中国的看重和借重是战略性的,但怀疑和防范始终存在,而且要比中国社会反过来对俄的类似感受强烈得多。
美国和西方对俄罗斯一直持遏制战略,但美国已经出现“应当拉俄罗斯”共同对付中国的声音,俄国内一些亲西方的知识精英也在鼓吹与美亲善。从长远看,克里姆林宫出现战略摇摆的可能性并非没有。
中国应借普京带来的稳定条件,为发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尽全力。但中国不应对普京有不切实际的指望,对中俄关系的上限和稳定性也不应期待过高。只要我们以积极但不失平常的心态看俄罗斯,我们就不会因两国不可避免的一些摩擦,或者俄对中国国家利益的“不够配合”而失望。
中国人应当清楚,俄罗斯是欧亚之间各方面都很独特的大国,外界对它的影响从来都是有限的,全盛时期的西方也没得到过它的全面配合。普京重回克宫只是“客观上”对中国有利,我们不应期待这种有利变成俄罗斯的“主观”目标,我们同时不应忘记中俄关系的复杂性。
中国应同俄一道,尽可能为两国共同利益创造彰显和落实的机会,使两国战略上相互倚重从思维和临时性协作逐渐变成强大的现实和牢固的习惯。对各种问题和摩擦,中俄战略关系应建立足够的包容性。
历史上的大国关系、尤其是相邻大国的关系,往往不如大国与小国的关系处得相对简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长远的最重要意义,或许是保持这两个大国友好的长期稳定。现在不能说这种长期稳定的挑战因素今后肯定会很少。中俄关系的其他功利性好处应被视为次级意义的。
希望普京真如舆论预言的那样,给俄罗斯带来繁荣,同时给中俄关系带来6至12年的稳定。这6至12年对中俄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