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后的日本时局与走向

时间:2011-08-12 13:33   来源:人民网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的大地震、大海啸和核事故,对日本列岛造成战后以来最严重的复合型灾难与系统性破坏。日本前经济企划厅长官堺屋太一称之为继幕府末期、太平洋战争之后,日本历史上的“第三次战败”。也有人称之为日本的“第三次开国”。总之,观察 2011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日本时局,无疑不能离开这次日本东北地区发生的“3·11”大地震。

  经济元气大伤 再生充满希望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3·11”大地震和核事故对日本经济、社会遭到战后以来最严重的冲击。

  地震、海啸与核事故对日本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截至2011年6月27日,日本警察厅已确认灾难丧生者为15506人,其中绝大部分丧生于海啸溺水,失踪者近7297人。日本的财产损失估计将达16万亿至25万亿日元(约合1900亿至3000亿美元),远超过1995年阪神大地震10万亿日元的损失额。日本东北灾区是汽车、电子等制造业零部件生产基地。汽车产量占日本全国的10%,通讯器材占15%,电子零部件占13%。灾后,日本制造业曾有472个厂家停产,使全国制造业的39%受到影响。福岛核电站半径30公里以内地区可能长期成为无人区,已被禁止种植水稻及饲养家畜家禽。海啸造成的海水浸泡使日本丧失约2万公顷良田。日本东北地区最好的渔场严重受损,海洋捕捞与养殖业遭受毁灭性打击。世界上有35个国家和地区加强了对进口日本食品的限制。日本政府正制定法律,拟将灾区土地列为灾后重建“复兴特区”。

  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三重灾害对日本灾区造成的“系统性破坏”。日本建筑的防震抗震程度堪称世界一流。尽管日本东北地区发生9级大地震,其后5级以上余震不断,但东京等城市的建筑完好无损。然而,大海啸则造成了岩手县、福岛县、宫城县等地震灾区村镇建筑的严重损毁,有些地方被夷为平地、一片狼藉。海啸与核事故造成当地交通、物流、供电、生产、生活、农业、生态等系统性破坏。有些破坏是毁灭性的,可能会长远影响当地的经济生活。

  从工业和农业两方面看,日本经济受损与恢复的情况有所不同。日本汽车制造等生产厂家实行的是“零库存”生产模式,即若干个子公司、承包商生产出汽车等大型工业成品的零件,然后通过顺利通畅的物流系统运到总厂,进行组装。这种被称为“看板方式”的丰田生产模式非常高效,但脆弱性也很明显。相对而言,日本工业可能恢复得较快,而海啸和核事故对于日本灾区的生态、农业、牧业、渔业的影响将持续更长的时间。

  灾后日本的经济重建将经历三个阶段:即6个月左右的核危机处理阶段、3年到5年的灾后重建阶段以及30年到50年的生态恢复阶段。第一个阶段,日本经济将持续低迷。据日本12家民间经济智库预测,2011年3月至9月的日本的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都将出现负增长。同年10月后,如果日本能有效控制福岛核事故,日本经济有可能触底回升。灾后重建将拉动经济增长。日本丰田、本田、日产三大汽车公司,2012年度设备投资将比今年分别增加12%、38%和31%。日本经济可能出现“倒梯形”增长。未来3—5年日本出口主导型发展模式可能转向以重建内需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出于灾后重建的需要,日本将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今后,若中东局势持续动荡,核事故因素导致各国反对核电民意持续上升,国际油价还将居高不下,美元仍会遭到抛压,日元兑美元汇率将维持高位。而伴随中东局势缓和,油价明显回落,日元才会趋于贬值。

  灾后重建的困难之一是如何确保财源。二是如何确保电力。三是如何恢复灾区生态。

  这场前所未遇的复合型灾难可能给日本带来三方面的变化:一是核事故重灾区福岛县的部分土地可能被国有化。日本内阁官方参事官提出日本核电站也应国有化。二是日本解决核灾难等重大课题,只有依靠相关科技的突破。日本已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科研工作。三是日本人彼此可能变得更加友善。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