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罩在非洲上空的“人造”迷雾

时间:2011-08-03 13:54   来源:人民网

  2011年6月,位于埃塞俄比亚的东方工业园正在紧张建设中。这是中国在非洲建设的经贸合作区之一。记者 裴广江摄 

  ——非洲主流媒体称,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和贷款,对这个大陆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力。许多非洲国家领导人称赞中国人把非洲人当兄弟,而批评西方国家把非洲人当臣民。中国是非洲的合作伙伴而非“新殖民主义者”,是非洲工业化的推动者而非“资源的掠夺者”。只有代表非洲人民心声的话语,才是对中国的公正评价。

  ——中国在平等、互利、共赢理念指导下的对非投资合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称,来自中国的大量投资极大地改善了非洲的基础设施状况,并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非洲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投资弥补了非洲国家财政方面的不足,增强了非洲与中国的互利合作关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深度工业化的发展阶段,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刚刚启动工业化进程。按照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律,中国企业走进非洲不仅顺势开启了国际化的征程,且给非洲的工业化输送了急需的资金、适用的技术、成熟的管理经验,更为中非互利共赢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构筑了坚实的基础,进而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近年来,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合作,获得了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非盟等区域组织和许多非洲国家领导人的广泛首肯,但也遭到少数西方国家“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中国掠夺非洲资源论”等无端责难。那么,非洲的工业化为何姗姗来迟?究竟是谁掠夺了非洲的资源?中国在非洲的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就让我们用事实去拨开这些“人造”的迷雾吧。

  适应非洲需求——

  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合作,正是推动非洲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符合非洲的发展利益,给中非双方带来双赢和多赢

  非洲是世界上仅次于亚洲的第二大洲,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原因,非洲的工业化水平却一直很低。自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相继取得民族独立的非洲国家曾为发展工业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但由于缺少必要的资金和技术,加之前宗主国继续对非洲实行单一经济政策,把非洲当作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因此非洲始终未能建立起自身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些众所周知的因素,使非洲经济结构单一,绝大多数国家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出口产品为附加值较低的资源型产品,工业发展缓慢,工业制成品严重依赖进口,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进而加剧了战乱和冲突、外债沉重、管理不善和人才流失等问题。而这一切又反过来限制了非洲各国工业的发展。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工业产值占全球工业产值的比重仅为0.7%,如果不包括南非则仅为0.5%。

  为了动员国际社会致力于非洲的工业化进程,1989年联合国大会第四十四届会议决定将每年的11月20日定为“非洲工业化日”,在这之后的每一年的11月20日,联合国和非洲联盟都举行专题活动,确定非洲工业化的新议题,制定加速非洲工业发展的行动计划。2003年—2005年,非洲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6%,但是到2009年非洲工业制造业产值仅占全世界的1%。原因何在?让我们看看这样一组数据:非洲国家超过50%的人口从事农业,出口额50%以上为初级产品。很显然,非洲国家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政治愿望上讲,都迫切需要加快推动工业化,需要学习他国工业化的经验。

  2008年10月,非盟工业部长会议曾经通过了“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战略,目的在于为经济发展创造健康的公共政策环境、提升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能力、促进生产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建设、鼓励创新机制,同时为配合项目实施动员必需的资源和资金。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合作,正是推动非洲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符合非洲的发展利益,给中非双方带来双赢和多赢的成果。

  中国与非洲国家已经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密切合作关系。一方面,中国政府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前提下,在60年的时间里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经济技术援助,得到了非洲国家政府和人民的真诚信赖和欢迎。另一方面,中国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化进程方兴未艾,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制造业逐渐呈现结构性饱和,需要按照国际产业发展的规律对外转移富余产能,而非洲这个整体工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大陆恰好成为最佳的投资场所。从国际产业“雁型”分工体系和产业转移规律的角度看,非洲的工业化进程更需要中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非洲国家一直担忧被边缘化,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来,通过扩大开放成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创造经济奇迹,更是非洲国家需要借鉴的经验。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