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移民的警示
时间:2011-06-09 10:14 来源:人民日报
刚参加完在澳大利亚举行的极端天气灾害国际研讨会,就看到这样一条新闻——美国阿拉巴马州遭受强飓风袭击。电视画面中,一对老夫妇在废墟前惊魂未定地告诉记者:“这是我们一生中最可怕的15秒。听说飓风还会来袭,我们打算离开这里。”仅仅15秒,一个宁静、整齐的小镇便面目全非,还可能导致数以万计的气候移民。
气候移民虽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名词,但这种现象早已有之,仅因干旱和荒漠化导致的人口迁移就有上千年历史。上世纪30年代,持续干旱和土地过度开垦导致席卷北美大平原的“黑风暴”,曾使得数百万居民逃离家园,许多城镇被弃为空城。伴随这些移民的除了恐惧、孤独,还有歧视和拒绝。当时加利福尼亚州政府甚至出动警察组成人墙,试图阻挡如潮水般涌入的逃难者。在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1939年的名著《愤怒的葡萄》中,形象地描述了这些早期气候移民的惨状:数以万计的逃难者,像慌张的蚁群,到处寻找工作,寻找任何可以果腹的食物。孩子们在饥饿中挣扎,找不到栖身之地。
现代社会,全球气候灾害、极端天气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数据显示,1979—2008年间,全球有7亿人因遭受风灾侵袭而流离失所,有16亿人受到干旱影响,其中约有10%—30%的人成为气候移民。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曾造成1800人丧生,数百万人向政府申请救灾庇护,有10多万人再也没有返回故地。2009年冬天,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一位来自岛国的女孩面对谈判即将无果而终的痛哭声,让很多人都难以忘怀。
有国际机构预测了全球气候移民热点地区,其中亚太地区因人口稠密、各种气候灾害“一应俱全”而成为重灾区。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发布的《2010年亚太灾害报告》显示:在1980—2009年间,亚太地区承受着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85%的死亡人数和38%的经济损失。其中,南亚地区被不少研究数据分析为气候风险最高、最脆弱的地方。在该区域,由于人口增长较快、灾害适应和救助能力仍较薄弱,台风、洪涝及海平面持续上升将产生数千万需要永久安置的气候移民。这些移民或被迫搬迁到邻近村庄谋生,或成为南亚城市贫民窟的新居民,有的甚至越过边境成为偷渡者。
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气候风险,对气候移民的影响也会不同,应对策略需因地制宜。长时期持续的气候风险,如干旱导致的气候移民,常常与贫困联系在一起,需要与国际发展援助、地区资源开发和减贫目标协同考虑。短期突发的气候灾害,如台风、洪水和风暴等,主要考验一个国家的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此外,移民政策的制定,还必须关注移民行为对于迁出和迁入地区的不同影响。综合考量社会心理、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民族构成等多种因素,只有加强在灾害预防、移民安置、人道主义援助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才能尽量减小未来气候移民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郑艳)
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