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拉登被美军击毙之后,美国舆论的兴奋逐渐散去。随着战斗细节和背后秘密不断被爆料,拉登之死开始在美国社会引发一个又一个的争议,令人始料未及。
争议之一:击毙拉登是否合法。在披露战斗过程时,白宫的诸多说法前后不一,屡屡“校正”。先是总统的首席反恐顾问说,拉登与突击队员发生交火,并把妻子当作人体盾牌,接着白宫发言人又说拉登被击毙时并未持有武器……更有报道说,拉登先是遭到生擒,然后才被枪决。媒体认为,官方的说法闪烁其词,其实反映了对击毙拉登合法性的存疑。有战争法专家指出,如果拉登当时没有携带武器,也没有试图反抗,是否必须将其击毙就应受到质疑。
争议之二:美国人是否应当庆贺。美国绝大多数民众信奉基督教。根据教义,基督徒不能为有人被杀欢呼,哪怕死的是敌人。一名网友看到人们在白宫和世贸大厦原址欢呼的新闻后留言时,引用了马丁·路德·金的话:“黑暗不能驱逐黑暗,唯有光明可以;仇恨不能驱逐仇恨,唯有爱可以。”对于拉登之死带来的复杂心理,一位法律界人士写道:“我只能说服自己:我们欢庆的不是死亡,而是正义得到伸张。”
争议之三:酷刑是否真有必要。据披露,中情局之所以最终找到了拉登的藏身之处,许多线索是从关塔那摩美军基地的恐怖嫌疑犯口中“撬”出来的,而其中一个关键囚犯穆罕默德甚至遭受了183次水刑。美国前副总统切尼对媒体说,水刑对消灭拉登起到了“帮助作用”。而白宫则赶紧出来澄清说,水刑并没有起到作用,穆罕默德是在酷刑引发激烈争议并被停用后,才供出了一些零星情报。
拉登之死引来的三大争议并非凭空而起,这些争议凸显“9·11”事件对美国这个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深层伤害远未弥平。
美国政府在“9·11”事件后出台了一些限制公民权的反恐举措,如电话窃听范围的扩大等,使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达到了空前程度。对击毙拉登是否合法的追问,实际上反应的是民众对政府能否在反恐行动中“守法”的疑虑,其潜台词是公民的合法权利是否会被政府“习惯性地不当介入”。
关于拉登之死的争议,除了固有的宗教情怀,恐怕还有更为深沉的现实意涵。最近10年中,反恐战争的泥淖和金融海啸的来袭,无不加深着美国人的危机感。
有人说,拉登之死将有助于美国人重拾对国家的信心,让美国看起来不再是只“纸老虎”,但效果很有限。据《华盛顿邮报》和皮尤中心的联合民调显示,仅有5%的美国人认为拉登之死意味着恐怖威胁的彻底消失。
拉登死了,可斩除“9·11”事件罪魁祸首给美国人带来的兴奋,就像干涸的大地迎来了一场好雨,太阳一出来,水分很快就蒸发了。(陈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