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击毙拉登一事一波未停一波又起。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皮莱5日呼吁美国方面向外界公布击杀基地组织最高头目奥萨马?本?拉登的“准确事实”,以判定击杀拉登行动是否具有“合法性”(见中新网2011年5月5日电)。而此前美国政府官员早先声称本?拉登在被击毙时携带了武器。事发两天之后,又有新的事实曝光。白宫官员日前表示,本?拉登死于一次发生在其住所的冲突,冲突中他抵抗了美国武装部队,但没有携带武器(见《参考消息》2011年5月5日)。笔者注意到,白宫同样纠正前“口误”的还有击毙拉登过程中没有原来称的用女人做人盾。对白宫的纠正,既有着拉登女儿的现场作证,也有着各方的压力。媒体云,美国3日承认本-拉登被攻击时并未武装,这已引发对美国违反国际法的控诉。但面对白宫的指正,诸多国际媒体似乎不认同,而是陡添一连串“质疑”。
美国白宫在击毙拉登问题上为何出现“口误”?分析这些“人盾”、“携带了武器”之类的细节背后,人们不难看到了美国官员无疑是想趁此塑造拉登的残忍和与此印证美国击毙拉登无所不能的形象罢了。
此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主持一项颁奖仪式时发出了“基地组织拉登被击毙显示美国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的豪言壮语后,又于5月5日前往纽约世贸中心遗址与民众一起庆祝基地组织头目拉登被击毙(见《中国日报》2010年5月3日)。可见,美国白宫要抓住击毙拉登做文章。利用重大事件做文章是政治家们的特点。那么,白宫抓住击毙拉登要做什么样的文章?
白宫在击毙拉登问题上出现“口误”,有着众所周知的背景。有美媒透露,美国早已掌控了拉登的行踪,2010年8月美中情局已锁定拉登的一藏身处。之所以选择5月1日动手,是出于想转移美国公众和世界对利比亚战争的视线而已。人们知道,由美国主导的利比亚战争,而今遭遇着越陷越深十分难堪的状态。美国内批评指责奥巴马的声音越来越大。而美国尽管后来采取“退居二线”,由北约主导战争的手法,仍然摆脱不了困局。与此同时,4月14日,奥巴马通过社会网站、微博和电子邮件宣布,他将参加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4月28日,奥巴马宣布任命中情局长莱昂·帕内塔接替盖茨出任下一任国防部长。而一旦美国不能从利比亚阴影中走出来,就有可能影响奥巴马连任的可能。反观历史上美国总统的选战,一些参选者都败在战局失利问题上。奥巴马选择击毙拉登的时机,无疑有着选战考量的。而来自路透社在击毙拉登后的民调显示,79%的人认为,奥巴马此次行动正确。美媒则一致认为,此次行动将使奥巴马的支持率大幅度上升。记得,在海湾战争胜利之际,老布什总统支持率一度逼近90%。可见,白宫此时抓住击毙拉登做“文章”,其为选战鸣鼓开道之意也不言而明。
人们看到,奥巴马抓住击毙拉登做文章有一句话令人瞩目,这就是他所说的“美国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换言之,就是“美国什么都能”的形象工程。
诚然,相比世界广大国家,美国经济、军事的强大和科技之先进,确实是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匹敌。但美国的强大不等于美国没有任何事都可以做到,更不等于无所不能。就击毙拉登而言,从2001年9.11事件起至今已消耗了10年。而美媒体称,在美国宣布击毙拉登的当天,美国国务院也向美国公民发布为其3个月的全球旅行警报。警什么?简言之就是警惕拉登式的恐怖行为袭击。而日本得知拉登死讯后,立即开始讨论美驻日本使馆安防问题,严防其他组织进行报复。可见,美国击毙拉登既在高兴之中也在深深的忧虑之中。这表明,美国决不是什么都能。形象工程终会破绽百出。美国在击毙拉登事件之初的大量“口误”出现的背后,是美国立志打造“形象工程”的负面影响。
反恐是人类的共同事业,又是各国的神圣责任。反恐需要国际联盟,统一部署,统一行动,但其前提则是统一标准,不能为我所需。美国的反恐之所以“越反越恐”,皆因单边标准作怪。人们知道,美国的思维定律是凡符合美国利益就赞成,不符合美国利益就反对。只要恐怖分子没有恐到美国头上,就不是恐怖行为,甚至是美国倡导的什么“民主行动”。而今,在中东,美国不是推行这种既卖矛又卖盾的反恐政策吗?可见,美国反恐要取得成功,真正取得成效,需要统一的标准,而不需要形象工程。(亦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