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省霸州市环保局内部员工举报,霸州市副市长韩清华一家竟然有9套房产之多。8日,记者就其中6套与韩清华核实,他表示其中三套房产为其家人所有,两套房产已经出让,还有一套不存在。韩清华在采访中多次询问记者是否有录音,并“规劝”记者:“你还年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希望咱们都不要互相伤害”。(4月9日《新京报》)
副市长抛出的这个“互相伤害论”,反映了一些拥有多套房产的官员的复杂心态。
如何能互相伤害呢?如果韩清华的几套房产不是违规所得,而是合法拥有,那就该不怕曝光、不惧彻查才对,也不存在记者报道会带来伤害的问题。而今韩清华说记者的报道会给自己带来伤害,“话外音”已现——这些房子可能是“来源不清”,要么是“公权占房”,要么是用“不明巨额家产”在国家调控房产政策未出台之时购得多套房,以图赚个好价钱。
至于对记者的伤害,就让人后背渗汗了。对记者有伤害吗?记者客观、公正、快捷地报道这起“房叔”事件,何来伤害呢?这是记者的价值体现。难道作为副市长,会动用一些资源来给记者“一点颜色看看”,最后“两败俱伤”?
这样的猜想,恐怕并非无厘头,韩清华的这一番话,几乎到了挑明的地步。什么“你还年轻”,什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哪是一名政府高官该说出口的话。说难听点,简直像大市长向小记者发出的“挑战书”——你敢报道,我敢报仇。聪明点,你就此罢笔,若要硬碰硬,看你今后的路咋走?
最近不断曝光的官员成“房叔”的新闻,实际上已经多次剑指官员房产公开的问题。近年来,我国住房信息系统之所以总是“欲说还休”、一拖再拖,当然不是技术层面的阻碍,主要掣肘是部分地方政府和官员。他们既怕信息公开联网后,当地的房价、地价下跌;又怕自己的多套房产公之于众,受到法治惩处。
在公权与公平的轮番较量中,个人住房信息公开联网一直难以“临盆”,公众期待一点鼠标即可获知官员房产的愿望难以实现。而另一面,一些官员总会利用手中权力,不断地上演着“公权占房”的闹剧,而且往往用权力压制和打击报复监督者。
最近一两年,随着社会观念不断进步、新技术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有时代责任感的官员大胆地站了出来,用自己的行动引导社会坚定推动官员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的信心。尽管他们的声音仍显微弱,但他们无疑是我们社会中“醒着的人”,已开始在整个体制内外激荡。如今看来,要将这股向前推动的浪潮转向,已经很困难,“房产公开”必将成为我们防止“房叔”再现的有力武器。这些“官意”推动,再加上不断抬升的“民意声浪”,“房叔”们的日子只会被一步步被逼窄,一些房叔的“最后疯狂”估计是时日不久矣。
当前形势在一步步地倒逼着我们需要结合最近的“房妹”“房叔”事件,尽快将银行账户信息和身份证联网,所有假身份证的账户直接永久冻结,动态追查资金外流的所有账户。此外,还要跟进相关法律法规的细化保障措施,最终让每一个领导干部的房产成为“玻璃房”。这样,那些从官员到“房叔”的主儿,就不会这么神气和匪气。一旦官员的房产不再是私人秘密,那么被举报、被报道的可疑官员,恐怕就不敢扯下仅存的那件外衣,如此“裸身”向记者发出“挑战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