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因素对中国CPI的影响形成压力

时间:2013-03-13 18: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国家统计局3月9日发布的2月份CPI数据显示,2月份CPI环比上涨1.1%,比1月份扩大了0.1个百分点,同比上涨3.2%,比1月份上升了1.2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分析认为,春节因素是影响2月份食品价格上涨较多、CPI同比涨幅扩大的主要原因。(3月10日《人民日报》)

  两会期间,人们对CPI的关注度显然被两会的信息冲淡了许多。虽然看起来CPI达到3.2%增幅,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但实际上还是在相关部门的预测范围之内。主要原因是,由于春节青黄不接,气温波动较大,以及农业生产的不稳定造成。一般一季度CPI不超过5%,猪肉价格没有出现暴涨现象,未来CPI不会再持续上升,现在已经达到年内最高值。

  不过,通胀虽然无近忧但也有远虑。

  新一轮物价上涨窗口期或在年中,下半年通胀压力将上升,或达到4%左右。因为影响未来物价上涨的可能因素仍然较多,在“防通胀”和“稳增长”的夹击下,货币政策既不能太松亦不能太紧。

  值得一提的是,外界因素对我国CPI的影响较大。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实行的量化宽松导致输入性通胀压力持续,包括劳动力、原材料、水、电、燃气等要素成本呈上升趋势等,均对今后我国的CPI上涨形成压力。

  通胀预期升温加大了市场担忧,尽管目前的通胀形势仍不足以使央行动用货币政策工具,但如果下半年CPI大幅上升或趋势明确,不排除年内加息一次的可能性。

  如果CPI的涨幅控制不住,达到或超过4%并非不可能。从现实情况看,有这样两类产品的价格,在物价上涨中起着风向标式的作用。一个就是基本公共品。水电气油等基本公共品,因为其公共性的特征和普遍需要的特性,对老百姓生活有着基础性影响。

  道理很简单,基本公共品只要一涨,其他商品的物价就会比着涨。同时,通过消费这些基本公共品而生产出来的商品,链条越长、环节越多,其价格传导效应就越大,结果就导致商品价格涨得更快、更高。反之,基本公共品不涨,其他物价涨势就不那么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稳住物价。

  除此之外,房价上涨的预期也可能是今年最大的通胀风险。中国指数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00个重点监测的城市新建住宅均价连续9个月环比上涨。虽然政府决策层近期连续出手控房价(包括新“国五条”),不过短期内房价降温效应尚未显现。

  实际上,控制通胀是老百姓长期的需求。因而政府行政手段的介入点,不应在价格本身,而应在改进市场规则、防止过度投机等方面。当前最应做的是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改革,切实提高老百姓的抗通胀能力。只有把通胀控制住了,政府的公信力就得到提高,社会稳定就有了保障,同时老百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也增强了。(邱林)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