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浪费不减,宴请单位成谜……连日来,记者深入部分省市的餐饮市场,发现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后,公款吃请之风得到遏制,铺张浪费仍普遍存在。有些宴请悄然转到了内部餐厅,还有一些公务宴请“隐身埋名”,宴请单位成了一些酒楼最大机密(1月23日《新京报》)。
严风劲吹下,全面聚焦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从内部管控到外部约束让大吃大喝者“投鼠忌器”,公款吃请风应势而降自在预料之中。不过,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堂而皇之的吃喝少了,招摇过市的现象有所下降,若需求没有得到控制,爱好没有得到改变,内供现象就会应运而生且日渐火爆。结果便是吃喝之风虽然有所遏制,但铺张浪费依然普遍存在。而玩潜伏的公款请吃现象,也对监管提出了挑战。
相比于在外吃喝的公然昭昭,公务宴请“隐身埋名”因为更加隐蔽而难以被发现。“闲人免进”也会让媒体和公众很难有机会获知相关信息,除了内部人士揭露之外,外界获知的机会并不多,这也给监管增加了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相关部门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手段,从源头上进行管控。否则,靠暗访机、摄像机或者临时性的明查暗访,很难产生威慑作用。
对此,监管部门除了要将视线由外转内,进行及时的跟进之外,更重要的是,应当对这一苗头性现象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媒体和公众的作用,畅通社会信息来源,对公款大吃大喝发现一起处理一起,杀一儆百保持高压;另一方面,应当从公务经费预决算以及财务审计、职务消费专项审查方面入手,严格控制招待费用支出。更重要的是,应当加快推进和进一步规范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将公务消费置于阳光下,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吃喝风的发生。
治理公款吃喝,仅靠禁令只能治标,运动化的治理也无以发挥长效作用,风头一过又会加倍反弹,甚至变本加厉。甚至可以说,这几乎成了治理吃喝的一个规律。无论在地方层面,还是全国层面,治理似乎都陷入了运动战的窠臼。寄于激情和关注之上的整治,虽然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获得的却是短效性假象。当热情一减,风头一过,潜伏的吃喝风又会甚嚣尘上。因而,除了注重治标外,还应从治本上持续发力。
吃喝风看似事小,关系的却是如何将“权力关进笼子里”的宏大课题。如何关?从成功的经验来看,其实就是将权力置于阳光下操作,让公众有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使官员能随时受到监督,违者就将受到惩处。从现实看,实现这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是权力运行的公开度和透明性,还是对于公职人员违规的处罚都不尽如人意,也正是这样的监管环境,才给大吃大喝埋下了隐患,也给公款吃喝创造了条件。
公款吃喝玩潜伏,监管不能躲猫猫。如何从根本上遏制吃喝风,光靠激情不行,制度建设才是最终的出路。公务宴请“隐身埋名”成机密,如何破题既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
[责任编辑:张洁]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