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北京PM2.5指数濒临“爆表”,出现雾霾状况,城中能见度不到200米。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站1月12日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24小时均值显示,北京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786微克/立方米,天津为500,石家庄为960。截至13日零时,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检测站点检测数据超过300,即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昨天的本报头版也报道:12日珠三角62个空气质量监测站中,有49个出现PM2.5超标,占到站点的79%左右;广州环保局29个监测站点中,有23个站点出现超标,呈现轻度污染。
显然,全国大多重点城市,存在轻重不同的空气污染。处在不同城市的网友们纷纷把自己的所见和感受,以各种形式,传播到互联网上。人们对大气污染的认识、对增长方式的思考、对环保治理的期盼无不溢于言表。事实上,对于PM2.5指标的确立到布点公布,若干年来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才成为环保部门的共识。也就这两年来,百姓们才能根据有关指数,认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保指标的空间当中,也才能认知到,我们生存空间的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是多么远。事实上,PM2.5的指标,某种意义上,现在也成为民众衡量执政者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标尺。
面对目前PM2.5的指标,人们的诉求是复杂的,但是,期待空气质量迅速得以改善,是每个人心底里由衷的声音。绝大多数人同时也深知,目前恶劣的大气环境,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病态发展造成的,欲使之立马改观,也是不可能的。唯望目前这种严重的空气污染状况,能够使官方从顶层设计做起,痛下决心,还百姓一个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眼下,不管是谁,也不管你承认和不承认,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已成为现实,保障民众的健康安全已到了不得不重视并要拿出措施来的时候了。据报道,北京已经首次发出了灰霾程度的橙色信号。但是,从指导人们如何系统应对灰霾天气带来危害的社会公共系统上,我们并没有一整套对应的制度设计。在百姓看来,尽管并不指望污染现实的即刻改观,但却希望有一套应对制度。比如说,地方政府应当根据现实情况告诉我们,孩子还应不应该上学?大人是不是可以不上班?防疫部门应不应该发放合格的口罩?等等。
为了计划生育,我们可以调用庞大的资源支撑这项政策。为了每个人能够不在可能致癌的空气下生存工作呢?要改变目前的环境问题,环保部门承认要若干时间。在这个“若干时间”之内,政府是有责任通过立法程序来界定自己应当为百姓做什么,而百姓们又有什么手段和方式应对环境、保护自己的。至少,当灰霾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时候,每个人都能堂堂正正地像科学家们告诫的那样,待在家里,还能领到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