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富差距是一项系统工程,唯有构建社会共识,才能为政策突破创造条件。而构建社会共识第一步,不妨从公布官方版基尼系数开始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在京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大大高于0.44的全球平均水平。(12月10日《京华时报》)
尽管数据非官方版,但发布本次数据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是西南财经大学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共同成立的公益性学术调查研究机构,其结果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其基尼系数为0.61的数据以及“世所少见”的结论,都充分说明了时下国内贫富悬殊的状况,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也为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贫富差距提供了数据支撑。
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一个指标,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发布相关数据是国际通行做法。如在美国,官方机构都要例行发布相关统计结果,比如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报告显示,2010年美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6,从1979年到2007年,美国最富的1%人口的收入增加了2.75倍,而最穷的20%人口同期收入只增加18%,富人收入增幅为穷人的15倍。调查显示,美国的贫富差距同样在不断扩大,而数据的公布,又为相关分配政策的出台创造了理论条件。
有知情权才有监督权。发布官方版基尼系数,不仅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要传递出进行分配改革的信息。然而,从2000年公布中国基尼系数为0.412之后,官方再也没有对这项统计公布过具体数字。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中,也仅有“2010年基尼系数略高于2000年的0.412,实现程度为79.8%”这样模糊的表达。
2011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就基尼系数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之所以未发布全国的基尼系数,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国家统计局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住户调查体系,没有取得全国统一可比的居民收入,还不具备计算全国基尼系数的基础。虽然相关专家对其合理性和现实性进行了解读,但有几个问题仍需要得到解答,一是既然没有基础和条件,何以之前曾经公布?这个数据又是基于什么呢?二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中的“略高于2000年”又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而“略高”又高到什么程度呢?三是现在没有条件,什么时候才能创造条件,给外界一个准确的交代呢?更重要的是,在民间和世界级机构都能有调查结果的情况下,何以国内专业的统计机构不能突破现有条件限制呢?
要公布总是有办法的,不公布也总是有理由的。不过,不公布并不能掩盖实际情况。真正负责任的态度,是直面问题存在,坦诚地传递出真实的情况,以便为政策调整打下基础。
消除贫富差距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而唯有构建社会共识,才能为政策突破创造条件。而构建社会共识第一步,不妨从公布官方版基尼系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