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卫生院”是怎样产生的

时间:2012-11-01 08:4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多名员工的卫生院,竟然只有2人在卫生院内,其中1人还在酣然大睡。9月初,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集中整治“庸懒散贪”问题专项工作检查组,检查黎母山镇卫生院时看到了这样一幕。最终,该卫生院院长被免去职务。(10月30日《南国都市报》)

  正常情况下,卫生院应确保1名救护车司机、1名领导、1名妇产科医生、1名门诊医生、1名门诊护士和1名药房工作人员。这所在专项检查中被查处的“一个人的卫生院”,完全无法承担起其应负的职责。人们不禁要问,为何这所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如此慵懒?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笔者深知,出现“一个人的卫生院”这样的怪事,并非偶然,而是和基层医疗机构改革息息相关。此前,国内不少地方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开始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这种基层医改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基层卫生机构将财政收入、人事权等全部上交给政府,在编人员则全部“吃皇粮”。

  不可否认,随着新医改各项新政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广大乡镇、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然而,随着基层医务人员收入和业务创收脱钩,“大锅饭”容易让人吃饱却难以让那些有能力、有干劲的人吃好,很多基层医务人员陷入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困惑中。倒是那些慵懒混事的“南郭先生”们,日子过得很舒坦。于是,国内很多地方在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改革之后,出现了基层医务人员工作动力缺失,劳动积极性不高,动辄将病人推到上级医院就诊的新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在快速增长,让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等基层公立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都吃上“皇粮”并不困难。但是,如何有效地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做强基层医疗机构,让其有效分流大医院的病人,从根本上缓解公众看病难、看病贵,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虽然很多基层公立医疗机构都在对工作人员实施各种版本的绩效管理考核,但是,公立医疗机构里“领导说了算”“论资排辈”“做对事不如做对人”等潜规则、显规则盛行,已经并非一日两日。因此,要探索出一套既能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又兼顾公平的考核制度,并且要在全国范围内的基层医疗机构都行之有效,并不容易。

  要杜绝“一个人的卫生院”这种反常现象发生,仅将失职的卫生院长撤职是远远不够的。尽快纠正挫伤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大锅饭”分配体制,才是当务之急。

  笔者以为,不妨在一个统一的医改目标下设定一个大的医改补偿原则性框架,让各地根据本地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选择最合适的基层医疗机构改革模式。譬如,政府提供财政支持,保障正常上班的基层医务人员获得全额工资的同时,还可以向基层医疗机构返回部分超过计划的医疗收入,用来保证部分医务人员多劳多得。这样才能鼓励那些有干劲、有能力的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接诊病人,努力为病人看好病。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