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微反应审讯试点在北京昌平检察院反贪局展开,该市检察院也计划邀请微反应专家姜振宇博士对检察机关反贪侦查人员进行演练指导。“面对嫌疑人沉默、狡辩、说谎,我能看穿你!”相关人士如此描述检察官培训的目标。(见9月25日《北京日报》)
心理应激微反应,俗称“读脸读心”,指人们受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不由自主地表现出不受思维控制的瞬间真实反应。实践中,首先设定情绪基准线,得到真实反应,通过与被测人微反应的对比推断其是否说谎。热播美剧《别对我说谎》中,莱特曼博士就是用这种方法破案。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微反应在欧美已经运用到司法实践中,帮助捕捉嫌疑人心理动向,丰富案件线索。
不过,心理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每个人特殊的心理环境,大大增加了微反应的不确定性。姜振宇博士本人就坦言,在利用微反应分析案件时,也出现过推断失误或漏分析的情况。老师尚且不能保证百发百中,反贪人员跟着学读脸术,其准确度无疑要打折扣。
现实中,无论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证据,还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认可的鉴定材料,都不包括心理测试。尽管昌平检察院反贪局负责人表示,微反应属于辅助的侦查技术,不能以此作为判断嫌疑人有罪的依据。不过,公众还是不免有些担心。毕竟“读脸术”反贪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快速破案,运用不好则会误入歧途。
司法审讯的原则是“不放过一个坏人,不冤枉一个好人”。倘若将“读脸术”奉为神明,则可能面临两种考验。一是放过坏人。眼下,一些腐败分子的演技堪称“影帝”级,比如湘潭“双面贪官”朱少中,在公开场合始终保持清廉的正面形象,私下却先后收受贿赂上百万元。当微反应遇上心理素质好或是反侦查能力强的贪官,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二是冤枉好人。在微反应分析案件中,不能排除一些人由于心理紧张等因素说谎的假象。倘若就此将其列为怀疑对象,甚至不惜刑讯逼供以获得想要的口供,必将有损法律的公正与尊严。
从前些年的测谎仪,到如今的读脸术,我们欣喜地看到,面对贪腐犯罪的日益隐蔽化、智能化,检察机关也在不断求变,利用技术手段,提升讯问能力。但“读脸术”反贪是术不是道。再“七十二变”的贪官也逃不过公众的火眼金睛。保护好举报者,调动全民反腐积极性,让群众监督真正参与进来,才是反贪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