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拍到一辆牌照属陕西汉中镇巴县的警车停在云南某景区内,开车的是镇巴县盐场派出所所长谭代彬,警车属于盐场派出所。8月16日,镇巴县政法委决定,免去盐场派出所所长职务,给予其行政警告处分。(8月23日《中国青年报》)
公车私用一直是民众和舆论关注的焦点,但是令人失望的是,真正受到处理的却少之又少,即使处理了,也大多是隔靴搔痒、点到为止。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跨省旅游”的夸张情节而被舆论所热议,这起公车私用事件恐怕连象征性的处理都没有。
镇巴县县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回应说:“因为这是第一次发现,考虑到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所以相对来说,处理的时候可能轻了一点。”这个解释至少犯了两个显而易见的错误。第一,陕西的公车都开到云南了,还称是“第一次发现”,要么是负责人说谎,要么只能说明当地对公车私用的监管已经完全失灵;第二,培养一名干部确实不容易,但这显然不能成为对违规违纪干部从轻处罚的理由。
从“培养干部不易”中,我们隐约能够看到一种“成本”思维,仿佛干部是一件投资品,因为投入了不菲的成本,所以就该无原则地保护。不要说干部不是投资品,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就有犯错、变质的可能,就算干部是一件投资品,当他违规违纪,驾着公车跨省旅游的时候,事实上就等于是贬值了,适当“处理”一下,有何不可?如果干部只能上不能下,“培养不易”成为回避责任的挡箭牌,岂不意味着把所有不合格的干部都要硬塞给民众?
上级对下属的体恤乃至庇护,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但这种体恤对下属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对谭代彬个人来说,过轻的处理对他起不到真正的警示意义,也无法使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无异于是一种纵容。其实,对干部最好的关心和保护,就是严肃法纪,不讲私情,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如此干部才知道手中权力的可贵,才不会轻易以身试法,才对得起组织的培养和民众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