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去年相比,今年的“三公经费”公开有了不小的进步,时间更加统一,内容更加细化。但还是希望有关部门早日推出“三公经费”的“标准模板”,确保今后的公开能让公众看得明明白白。
从昨天开始,各中央部门陆续在各自官网“晒”“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账单。
和去年相比,今年的“三公经费”公开有了不小的进步,不仅时间较为集中,内容也更加细化。去年首次公布“三公经费”之后,舆论就呼吁,公开不能只是简单罗列数字,而是要附上“说明书”,要尽可能让民众看懂。此后,国务院也明确提出要细化公开的内容,细化“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
这一要求在今年的公开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除各项经费的具体数字之外,各部门都作出了相应的说明。这些说明,有助于公众更好地理解数据,监督各项花费是否合理。不过,“说明书”离让公众“完全看懂”的要求,还是存在不小差距。
比如,在因公出国(境)费中,大部分中央部门列出了其参加了哪些国际会议,哪些双边、多边合作项目,但在公众最希望了解的“境外业务培训和考察支出”一项,则大多数语焉不详,没有注明到底是什么培训或考察。
正因为这部分内容的含糊,有网友就追问,南水北调办34人出国考察,人均花费5.63万,到底花在了哪?说明是“主要用于学习借鉴国外调水工程关键技术、先进设备和建设管理经验等出国业务培训和考察支出”。但公众真正感兴趣的是学到了什么“关键技术”,做了什么“业务培训”。当然,这种关键说明的缺失,不仅是南水北调办,而是多数部门共性的问题。
因为“说明书”不尽详细,导致民众对三公开支存在一些疑问。比如,地震局去年更新购置12辆公务用车,支出294.57万元,平均每辆24.55万元;财政部去年更新购置6辆公车,支出143.92元,平均每辆23.99万元。但是,按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从2011年1月6日起,一般公务用车统一配备排气量1.8升(含)以下,价格(裸车价)18万元以内的轿车。那么,这些部门的车有没有超标,就很值得追问。因而,新购的具体都是些什么车、做什么用途,还是应给出更详细的说明。
因为各部门的“说明书”详略不一,在公开之后,可能会出现一种现象——公开越是详细,公众的疑点会越多、越具体,但这绝不是证明公开的方式不对,相反,正说明惟有这样的公开,才能真正起到监督效果。正如有网友所说,“公开是一种进步,但公开不是目的。”要让公开更有价值,有关部门对民众提出来的疑问,还应及时给出有针对性的回答。
公众希望被质疑的部门及时回应,更希望在这次公开的基础上,有关部门进一步总结经验,早日推出“三公经费说明书”的“标准模板”,确保今后的公开能够让公众看得明明白白。